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网络流行镇定安神音频毒品 心理暗示成分居多

时间:2024-10-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听一段音频,会产生和吸毒一样的致幻效果;听一段音频,可以减轻烦恼,不再焦虑;听一段音频……,最近流传于网上的“音频毒品”因为传说中的种种神奇效果而被网友热切关注,推广这种“I-DoserMP3”音频文件的韩国网站也成为热门网站。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音频文件?这种音频真如“毒品”那样可怕吗?记者在走访心理学专家、音乐理论专家后为您打开I-DoserMP3的神秘面纱……

  “音频毒品”流行网络,尝“听”者各言其事

  今年年初,一种名为“音频毒品”的音频文件流行于网络,类似于噪音效果的音频文件被推广网站称有催眠、抗抑郁、兴奋等效果,并被冠以“毒品”的噱头,一时间受到学生和年轻白领的追捧,这“音频毒品”究竟是怎样一种文件?

  记者查询到推广“音频毒品”的韩国网站,网站上共推出73种叫做I-DoserMP3的文件,并细分为消除抑郁情绪、消除不安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等10大类别。类似毒品的类别共有28个文件,提供可以体验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点击相应文件,就能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音频频率。

  出于好奇,有不少网友对这种“新奇”的“音乐”非常感兴趣,网友“一瓣香”告诉记者,完整的I-Doser共分为10项(73种),储存在电脑中占硬盘空间超过3G。除了有抗抑郁剂、镇静剂、止痛药、兴奋剂、安眠药的效果外,还能产生与饮酒和服用毒品等相同的效果。她身边有几个对“音频毒品”感兴趣的朋友都在搜集这些文件。

  据这家网站的发言人称,这些“音频毒品”都是经过数十次临床试验的产品,很安全,这些音频通过调节脑电波,可以出现等同于吸毒后的状态,但是时间只有吸毒所持续的十分之一,因此不会中毒。

  资料显示,脑电波指的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据介绍,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有专家称通过音频达到与脑电波的共振而出现愉悦、伤感或者亢奋的神经情绪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那么,这种“音频毒品”真的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吗?

  噱头还是事实?光怪陆离的网上新事物

  记者将随机下载的几种“音频毒品”文件试听了一下,每种文件打开听上去基本是不同的嘈杂声,有类似于“嗡嗡嗡”的声音,也有象尖锐哨声一样刺耳的声音,还有渐强渐弱的金属撞击声,有些象除草机的声音,有些象电视机“雪花台”的声音。音频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些音频有10分钟,有些长达半个多小时。

  随后,记者将音频播放给并不了解音频内容的身边朋友试听,多数人觉得这些音频文件只是一些噪声和杂乱的声音,没有丝毫的旋律可言,还有人觉得听上去象无意中录下的机器声音,几乎所有听过音频的人一致认为这样的“噪声”听一会有焦虑不安的感觉而不愿再听;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觉得听上去没什么感觉,听不听无所谓。

  但是依然有听了“音频毒品”以后产生“别样”感觉的人士。从今年4月份接触“音频毒品”的陈滨告诉记者,她接触“音频毒品”也是朋友推荐给她的,刚开始听和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刺耳又难听,但是多听几次发现还真能起到一些调剂的作用。陈滨说:“我一般听的是兴奋、快乐和安眠这几种,记得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听兴奋的那一段,以前听没什么明显感觉,这次忽然觉得背上一阵麻酥酥的感觉一直传递到大脑里,然后心情就变的很开朗,情绪也比较激昂,非常奇怪的感觉。不过并不是每次都有这样的感觉,那次遭遇奇特一点,此后也没有太明显的感受。只是有时候听听安眠的类别会真有安神作用。”

  同样对“音频毒品”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王彤觉得没必要对这样一个有“毒品”称谓的音频文件大惊小怪,“就是叫了个‘音频毒品’,谁心里都清楚这不是毒品,也不会太多影响生活吧?我偶尔听听是因为觉得有些声音确实可以放松神经,和听音乐听歌曲差不多,不是有很多人还喜欢听雨滴的声音吗?”

  随着网络的进步和发展,与网络有关的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网游魔兽玩家花上万元买装备、买点卡到开心网玩家半夜定闹铃收菜、偷菜,网络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也扰乱了人们的视线,究竟该怎么面对这些网络新玩意?

  揭开“毒品”神秘面纱

  当听到这些忽强忽弱、仿佛是要穿透耳骨膜的“音频毒品”时,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理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赛音不禁皱了皱眉头:“严格的说,这种音频只能称为单音,基本是一个音,不能叫乐音,更不能称之为音乐。既然不是音乐,我很难想象能够带给人愉悦、健康的感受。”

  赛音教授分析说:“我们现在常听的一些比较好的音乐多数为1600年到1900年这三百年间的古典音乐,这一历史时期集中囊括了人类最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能够经历时间洗礼的旋律,这些音乐让人沉思、回忆、快乐、安静,他们是真正可以起到调剂身心的作用。而现在听到的这个‘音频毒品’更象是一些素材,就是在作曲或者编曲的时候用来点缀乐曲的一个‘配饰’,如果要作为主音来听,我觉得用处不大也没有什么意义。”

  甘肃省青少年心理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廖军认为所谓“音频毒品”只是一个噱头,更多的是心理暗示的成分,建议不宜多听,以避免激发负面情绪。

  廖军娓娓道来的专业分析逐渐揭开了“音频毒品”的神秘面纱:“心理学上一个常用的提法叫心理暗示,就是指在无抵抗条件下,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以使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按特定的方式活动,暗示可以极大地诱发人的潜能。这种音频文件网站首先做的事就是以‘毒品’作为心理暗示,使接触者感应到这一信息,在心中默认这一信息,难免会有人产生潜意识。其次,我们没有严格分析过这些‘音频毒品’,是不是也有部分音频的波段频率会与脑电波产生共振而激发一些情绪、幻想等。现代心理学在分析人体大脑结构时的确发现人类情绪、心理会受到大脑皮层放电的影响。要准确定义‘音频毒品’对听者究竟有益还是有害还需要做一些统计学样本,科学的进行分析。”

  当谈到如今变幻不穷的网络新事物时,廖军认为:“象‘音频毒品’这些没有经过严格科学定义、临床测试的音频文件,我个人的建议还是不要多听的好,以免接受不良的心理暗示产生负面情绪。而象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网络游戏、网络消遣倒不用太过危言耸听,只要是成年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不影响工作生活就可以。反倒是对于青少年上网接触新事物我们要格外严格,避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