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长寿
时间:2024-10-17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春秋时,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春天去,冬天才回来。因迷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就让老马走在前头引路,果然找到了归途。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那么老中人的智力又是怎样呢?
明代的杰出药物学家李时珍从34岁起,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搜集和总结广大劳动人民长期来用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在他61岁那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以后,又经几年的苦心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有一百几十万字和一千一百多幅图的巨著,为世界医药学和植物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的王清任用了42年的功夫,在他62岁时写成《医林改错》,纠正了古代医书中所载脏腑结构及其功能上的不少错误。自古以来,多少有抱负的人年纪大了;志气却更壮了,即所谓“老当益壮”。
人到了老年体力是衰退了可是脑力却并非如此。如果经常用脑,到了老年,智力不减当年。有些人到六、七十岁时,记忆力减退,思考力也慢了些,但如果不受时间的限制,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很好。至于工作技术,到五、六十岁时大多已很熟练。如果继续使用,年龄再大也不会有明显的减退。
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卫生部所提供的1978年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指平均期望可以生存的岁数)已经比解放前延长了将近一倍。
现在我国国民的平均年龄为26岁,是世界上人口构成最年轻的国家。如何把青年中蕴藏着的巨大社会主义积极性纳入四化建设的轨道,全靠老一辈的传、帮、带。这就需要研究长寿。一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能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讲究养生之道,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推迟衰老,使老年人能够有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精力,继续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技术搞好对中青年的培养,为振兴中华,为子孙后代造福而出力、出汗。正象晚霞映红天边一样,“莫嫌老圃秋密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老年人是大有可为的。
那么老中人的智力又是怎样呢?
明代的杰出药物学家李时珍从34岁起,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搜集和总结广大劳动人民长期来用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在他61岁那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以后,又经几年的苦心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有一百几十万字和一千一百多幅图的巨著,为世界医药学和植物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的王清任用了42年的功夫,在他62岁时写成《医林改错》,纠正了古代医书中所载脏腑结构及其功能上的不少错误。自古以来,多少有抱负的人年纪大了;志气却更壮了,即所谓“老当益壮”。
人到了老年体力是衰退了可是脑力却并非如此。如果经常用脑,到了老年,智力不减当年。有些人到六、七十岁时,记忆力减退,思考力也慢了些,但如果不受时间的限制,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很好。至于工作技术,到五、六十岁时大多已很熟练。如果继续使用,年龄再大也不会有明显的减退。
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卫生部所提供的1978年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指平均期望可以生存的岁数)已经比解放前延长了将近一倍。
现在我国国民的平均年龄为26岁,是世界上人口构成最年轻的国家。如何把青年中蕴藏着的巨大社会主义积极性纳入四化建设的轨道,全靠老一辈的传、帮、带。这就需要研究长寿。一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能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讲究养生之道,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推迟衰老,使老年人能够有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精力,继续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技术搞好对中青年的培养,为振兴中华,为子孙后代造福而出力、出汗。正象晚霞映红天边一样,“莫嫌老圃秋密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老年人是大有可为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