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肛肠疾病的预防策略
时间:2024-10-20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对于癌症,可谓是谈者色变,闻者远遁。人人都惧怕癌症,但是并不是我们害怕它,它就会不再缠上我们,所以关键在于预防。肛肠疾病中的结肠癌和直肠癌,最初的症状其实都很常见,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预防和必要治疗,想必也不会酿成癌症后果。
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者,尤其是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
【大肠癌上升速度最快】
1987年开始,市疾控中心对全市105家医院实施肿瘤登记制度,经过近20年的连续统计观察,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癌谱”,总发病数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肺、肝、胃、乳腺、大肠癌、、脑及神经系统、胰腺、膀胱、卵巢等脏器的癌症。
一些市区肿瘤发病出现新特点。如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大肠癌原来是40岁以上人的“专利”,现在25岁就出现了;提前到20岁左右。
肛肠医院专家指出,绝大部分癌症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如大肠癌的上升就与生活改善、劳动程度减轻引起的膳食高脂肪、低纤维、少蔬果、少微量元素和少运动有关;多发则与性行为过早、性乱和不洁性行为有关。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癌前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和干预治疗);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都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肛肠专家提出预防大肠癌的几点意见:
1、避免长期吃高脂食物,多进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大蒜、茶叶等天然食品。专家推荐,每天应吃400-800克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三大强致癌物质:第一类是亚硝胺(含量较高的食品有未腌透的腌菜、咸鱼、咸肉、虾皮、啤酒及加硝的肉类罐头、腊肠和香肠等);第二类是多环芳烃(含量较高的多为烘烤制品和熏制品);第三类是含黄曲霉素B1的食品(如霉变的玉米、大米、花生、花生油、咸肉、火腿等不宜再食用)。
3、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者,尤其是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
4、有进行性消瘦或大便习惯改变者,如大便次数增多,与相交替,排便时疼痛,大便变细,带血或黏液,同时有腹胀等,均应警惕肠癌,及早检查。
【管好你的嘴 远离癌症】
适当吃些粗粮粗粮中含有较多的纤维,有利于大便畅通,体内毒素可随粪便及时排出,减少致癌因素。 曾报道有一个小学生患了胃癌,这在生活中是十分罕见的。经调查这个孩子平时不正常吃饭,而只嗜好烤羊肉串、方便面、饮料等。小小年纪就罹患绝症,叫人惋惜。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到癌症有多发性、早发性的危险。其实很多癌症与饮食有关,如果能防止“癌从口入”,至少可以减少一半患癌症的可能。在饮食卫生方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当吃些粗粮粗粮中含有较多的纤维,有利于大便畅通,体内毒素可随粪便及时排出,减少致癌因素。
多吃水果、蔬菜新鲜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具有解毒功能,可以增强抗癌能力。
不食发霉的食物食物霉变后可产生毒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这类毒素,有诱发肝癌的可能。
少吃腌制食品腌制过久的食物(如酸菜)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入过多可致胃癌、食道癌。另有报道,鼻咽癌与多吃腌鱼有关。
食物不宜过烫食入温度过高的食物可使口腔、咽部、食道的黏膜破损,诱发这些器官的癌变。
少吃高脂肪食物据调查,在高脂肪膳食的人群中,患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比率相对较高,脂肪的某些代谢物质有诱癌作用。
不酗酒长期酗酒可引起胃、肝等脏器损伤,发生慢性胃炎、肝硬化等,严重的还会发展为食管癌、胃癌、肝癌等。
不吸烟90%的肺癌和三分之一的其他癌症都与吸烟有关。据报道,印度人因吸烟过量,口腔癌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
少吃烧烤、油炸食物这些食品在煎炸烤制或直接放在木碳上烤的过程中,会形成杂环胺类,具有致癌作用。胰腺癌可能与多吃油炸和炭火烧烤的肉类有关。
细嚼慢咽唾液是一种防癌良药,可以把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转为无害,并认为每口咀嚼30次,基本上可以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质。所以说,细嚼慢咽乃是防止“癌从口入”的最佳选择。
【肠癌九大问】
1.血吸虫病与大肠癌
曾有人发现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因而认为这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粘膜,通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该处粘膜癌变。还有人发现,肠粘膜的血吸虫卵沉积部位有早期癌变征象。根据上述这些发现,一些人认为肠道血吸虫病可以引起大肠癌。但也有许多资料证明,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并不高于其它地区,血吸虫卵沉积部位发现的癌与非血吸虫卵沉积部位的癌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别。
总之,血吸虫肠病是否可引起大肠癌并无定论,但作为一种肠道慢性刺激物,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对大肠癌的预防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2.大肠肿瘤不一定就是大肠癌?
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肿瘤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粘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肿瘤,尽管它不是恶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
3.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肠癌呢?
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贫血、腹痛、体重下降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据国内病例统计大肠癌的误诊率高达41.5%。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大肠癌的症状缺乏了解,延误了就诊时。也有部分病例是因为接诊医生缺乏警惕,疏于认真检查,把便血误为痔疮,把脓血便当作痢疾治疗。
有人分析了大肠癌患者从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是:一个月内确诊者仅810%,1~3个月者25%,36个月64.3%。
4.为什么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肠癌治疗结果有什么不同?
因为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有一些患者出现症状(甚至医生)误以为是痔疮、痢疾、阑尾炎和结肠炎。一旦久治不愈,疑是癌症时疾病已到中、晚期。
早期癌手术(甚至可以在肠镜下手术)后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而晚期癌仅10%。
5.怎样才能获得早期诊断?
健康人的定期进行普查(健康体格检查);对癌前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如对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对大肠癌的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学监测,都是获得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
6.大肠癌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癌前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和干预治疗);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都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之所以说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大肠癌发生前,肠道常存在一个 很长时间的癌前疾病(大肠息肉--- 一种肠道良性肿瘤)。一般讲,从腺瘤到癌,大约平均5年~7年。在这个阶段,医生可以通过肠镜切除腺瘤,防止大肠癌的发生。退一步讲,即便腺瘤已开始癌变,若癌细胞仅仅侵犯到大肠最表浅的一层(粘膜层),医生也可以在肠镜下切除这种肿瘤,达到治愈的目的。
如何才能早期检出这些癌前疾病和早期癌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健康人进行定期专项体检,也就是大肠癌“普查”。普查的方法一般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用简单、无痛、价格便宜的化验进行筛查,如粪便隐血试验(眼睛看不出来的,藏在粪便中的血液)。由于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隐血阳性(如肠道炎症、痔疮、上消化道疾病,甚至某些食物、药物等),故一旦查出粪便中有这种“隐血”,就必须做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我们多年的普查经验,普查发现的大肠癌中,“可治愈癌“可以达到90%以上。
谈到结肠镜检查,很多人害怕疼痛,不愿接受检查。一位退休的老年干部在体检时发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劝他及时做肠镜检查,但他听别人说:肠镜检查“受罪”,拒绝接受检查。8个月后自己感到“肛门下坠”,每天排10多次大便,有时还能看到粪便上有血迹。在家属的再三督促下进行了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癌,已到了晚期。结肠镜检查是否疼痛,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医生技术的熟练程度,二是病人的肠型和耐受程度。目前我们使用的电子肠镜有很好的柔软度,如果病人的结肠不是过长,应该没有太大的痛苦。但是每个人的结肠均有一定的弯曲度,迂曲、盘卧在腹腔内,加之进镜时的注气。病人都会有些“难受”的感觉。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人主张检查前进行全身性浅麻醉,使病人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处于半清醒状态,以减少疼痛感觉。我们认为随着肠镜的不断改进(比如已有软硬可变式肠镜,超细型肠镜),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病人的不适感会越来越轻。
7.什人更应该接受大肠癌普查?
50岁以上;曾患过大肠肿瘤的病人;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不愈的病人;胆囊切除以后10年的病人;家族中有2个亲属患大肠癌或其他癌或者有1个50岁以前患癌;未得到根治的血吸虫病患者;盆腔肿瘤手术后,且进行过长时间放射治疗者都属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他们更应当定期进行普查。
8.大肠癌需要哪些治疗?
大肠癌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由于大肠癌绝大多数是息肉型,如果癌发生在息肉的顶端,而且是早期癌,便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不必开腹切除结肠。如果癌发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溃疡性癌或者是疑有转移的癌则必须开腹切除肠管。手术后是否还要进行化疗、放疗,要看癌有无转移、癌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综合情况。这些方法的选择要由医生掌握。目前流行的免疫疗法、传统药物疗法也可作为上述治疗方法的补充或辅助,在适当时机可协助或加强大肠癌的治疗效果。要提醒患者的是: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莫轻信“偏方治大病”,耽误了最佳手术时机;综合治疗仍然是大肠癌治疗的重要原则。
9.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
所谓“息肉”,是指肠子里(粘膜面)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癌。最容易变癌的是前面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腺瘤可以有腹痛、腹泻、便血,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癌变后才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癌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有研究发现,这种病人中有80%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怀疑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患有该病的线索。由于这种病有家族积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底检查)。
在这类“腺瘤”中,有些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可以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表现提醒我们去找医生。
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者,尤其是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
【大肠癌上升速度最快】
1987年开始,市疾控中心对全市105家医院实施肿瘤登记制度,经过近20年的连续统计观察,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癌谱”,总发病数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肺、肝、胃、乳腺、大肠癌、、脑及神经系统、胰腺、膀胱、卵巢等脏器的癌症。
一些市区肿瘤发病出现新特点。如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大肠癌原来是40岁以上人的“专利”,现在25岁就出现了;提前到20岁左右。
肛肠医院专家指出,绝大部分癌症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如大肠癌的上升就与生活改善、劳动程度减轻引起的膳食高脂肪、低纤维、少蔬果、少微量元素和少运动有关;多发则与性行为过早、性乱和不洁性行为有关。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癌前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和干预治疗);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都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肛肠专家提出预防大肠癌的几点意见:
1、避免长期吃高脂食物,多进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大蒜、茶叶等天然食品。专家推荐,每天应吃400-800克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三大强致癌物质:第一类是亚硝胺(含量较高的食品有未腌透的腌菜、咸鱼、咸肉、虾皮、啤酒及加硝的肉类罐头、腊肠和香肠等);第二类是多环芳烃(含量较高的多为烘烤制品和熏制品);第三类是含黄曲霉素B1的食品(如霉变的玉米、大米、花生、花生油、咸肉、火腿等不宜再食用)。
3、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者,尤其是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
4、有进行性消瘦或大便习惯改变者,如大便次数增多,与相交替,排便时疼痛,大便变细,带血或黏液,同时有腹胀等,均应警惕肠癌,及早检查。
【管好你的嘴 远离癌症】
适当吃些粗粮粗粮中含有较多的纤维,有利于大便畅通,体内毒素可随粪便及时排出,减少致癌因素。 曾报道有一个小学生患了胃癌,这在生活中是十分罕见的。经调查这个孩子平时不正常吃饭,而只嗜好烤羊肉串、方便面、饮料等。小小年纪就罹患绝症,叫人惋惜。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到癌症有多发性、早发性的危险。其实很多癌症与饮食有关,如果能防止“癌从口入”,至少可以减少一半患癌症的可能。在饮食卫生方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当吃些粗粮粗粮中含有较多的纤维,有利于大便畅通,体内毒素可随粪便及时排出,减少致癌因素。
多吃水果、蔬菜新鲜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具有解毒功能,可以增强抗癌能力。
不食发霉的食物食物霉变后可产生毒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这类毒素,有诱发肝癌的可能。
少吃腌制食品腌制过久的食物(如酸菜)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入过多可致胃癌、食道癌。另有报道,鼻咽癌与多吃腌鱼有关。
食物不宜过烫食入温度过高的食物可使口腔、咽部、食道的黏膜破损,诱发这些器官的癌变。
少吃高脂肪食物据调查,在高脂肪膳食的人群中,患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比率相对较高,脂肪的某些代谢物质有诱癌作用。
不酗酒长期酗酒可引起胃、肝等脏器损伤,发生慢性胃炎、肝硬化等,严重的还会发展为食管癌、胃癌、肝癌等。
不吸烟90%的肺癌和三分之一的其他癌症都与吸烟有关。据报道,印度人因吸烟过量,口腔癌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
少吃烧烤、油炸食物这些食品在煎炸烤制或直接放在木碳上烤的过程中,会形成杂环胺类,具有致癌作用。胰腺癌可能与多吃油炸和炭火烧烤的肉类有关。
细嚼慢咽唾液是一种防癌良药,可以把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转为无害,并认为每口咀嚼30次,基本上可以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质。所以说,细嚼慢咽乃是防止“癌从口入”的最佳选择。
【肠癌九大问】
1.血吸虫病与大肠癌
曾有人发现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因而认为这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粘膜,通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该处粘膜癌变。还有人发现,肠粘膜的血吸虫卵沉积部位有早期癌变征象。根据上述这些发现,一些人认为肠道血吸虫病可以引起大肠癌。但也有许多资料证明,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并不高于其它地区,血吸虫卵沉积部位发现的癌与非血吸虫卵沉积部位的癌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别。
总之,血吸虫肠病是否可引起大肠癌并无定论,但作为一种肠道慢性刺激物,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对大肠癌的预防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2.大肠肿瘤不一定就是大肠癌?
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肿瘤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粘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肿瘤,尽管它不是恶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
3.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肠癌呢?
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贫血、腹痛、体重下降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据国内病例统计大肠癌的误诊率高达41.5%。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大肠癌的症状缺乏了解,延误了就诊时。也有部分病例是因为接诊医生缺乏警惕,疏于认真检查,把便血误为痔疮,把脓血便当作痢疾治疗。
有人分析了大肠癌患者从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是:一个月内确诊者仅810%,1~3个月者25%,36个月64.3%。
4.为什么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肠癌治疗结果有什么不同?
因为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有一些患者出现症状(甚至医生)误以为是痔疮、痢疾、阑尾炎和结肠炎。一旦久治不愈,疑是癌症时疾病已到中、晚期。
早期癌手术(甚至可以在肠镜下手术)后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而晚期癌仅10%。
5.怎样才能获得早期诊断?
健康人的定期进行普查(健康体格检查);对癌前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如对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对大肠癌的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学监测,都是获得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
6.大肠癌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癌前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和干预治疗);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都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之所以说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大肠癌发生前,肠道常存在一个 很长时间的癌前疾病(大肠息肉--- 一种肠道良性肿瘤)。一般讲,从腺瘤到癌,大约平均5年~7年。在这个阶段,医生可以通过肠镜切除腺瘤,防止大肠癌的发生。退一步讲,即便腺瘤已开始癌变,若癌细胞仅仅侵犯到大肠最表浅的一层(粘膜层),医生也可以在肠镜下切除这种肿瘤,达到治愈的目的。
如何才能早期检出这些癌前疾病和早期癌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健康人进行定期专项体检,也就是大肠癌“普查”。普查的方法一般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用简单、无痛、价格便宜的化验进行筛查,如粪便隐血试验(眼睛看不出来的,藏在粪便中的血液)。由于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隐血阳性(如肠道炎症、痔疮、上消化道疾病,甚至某些食物、药物等),故一旦查出粪便中有这种“隐血”,就必须做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我们多年的普查经验,普查发现的大肠癌中,“可治愈癌“可以达到90%以上。
谈到结肠镜检查,很多人害怕疼痛,不愿接受检查。一位退休的老年干部在体检时发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劝他及时做肠镜检查,但他听别人说:肠镜检查“受罪”,拒绝接受检查。8个月后自己感到“肛门下坠”,每天排10多次大便,有时还能看到粪便上有血迹。在家属的再三督促下进行了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癌,已到了晚期。结肠镜检查是否疼痛,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医生技术的熟练程度,二是病人的肠型和耐受程度。目前我们使用的电子肠镜有很好的柔软度,如果病人的结肠不是过长,应该没有太大的痛苦。但是每个人的结肠均有一定的弯曲度,迂曲、盘卧在腹腔内,加之进镜时的注气。病人都会有些“难受”的感觉。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人主张检查前进行全身性浅麻醉,使病人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处于半清醒状态,以减少疼痛感觉。我们认为随着肠镜的不断改进(比如已有软硬可变式肠镜,超细型肠镜),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病人的不适感会越来越轻。
7.什人更应该接受大肠癌普查?
50岁以上;曾患过大肠肿瘤的病人;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不愈的病人;胆囊切除以后10年的病人;家族中有2个亲属患大肠癌或其他癌或者有1个50岁以前患癌;未得到根治的血吸虫病患者;盆腔肿瘤手术后,且进行过长时间放射治疗者都属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他们更应当定期进行普查。
8.大肠癌需要哪些治疗?
大肠癌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由于大肠癌绝大多数是息肉型,如果癌发生在息肉的顶端,而且是早期癌,便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不必开腹切除结肠。如果癌发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溃疡性癌或者是疑有转移的癌则必须开腹切除肠管。手术后是否还要进行化疗、放疗,要看癌有无转移、癌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综合情况。这些方法的选择要由医生掌握。目前流行的免疫疗法、传统药物疗法也可作为上述治疗方法的补充或辅助,在适当时机可协助或加强大肠癌的治疗效果。要提醒患者的是: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莫轻信“偏方治大病”,耽误了最佳手术时机;综合治疗仍然是大肠癌治疗的重要原则。
9.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
所谓“息肉”,是指肠子里(粘膜面)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癌。最容易变癌的是前面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腺瘤可以有腹痛、腹泻、便血,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癌变后才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癌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有研究发现,这种病人中有80%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怀疑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患有该病的线索。由于这种病有家族积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底检查)。
在这类“腺瘤”中,有些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可以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表现提醒我们去找医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