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度过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时间:2024-10-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着心理困惑。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大夫说,在接触过的年轻患者中,有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有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有自
杀未遂的中专生……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八大方面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据柏晓利大夫观察,近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大。2.偏执、敌对。3.人际关系紧张。4.抑郁。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
其中,学习压力大,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据分析,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不正当家教容易养出“小暴君”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
对此柏大夫认为,从生理上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快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另外“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不正确的家教是构成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则关心甚少,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
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常因家庭关系不和所致,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样对待。
压力会使平时的乖孩子行为异常
柏大夫说,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于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在这种每个人都在“创造”的氛围中,没有标准,没有模板,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个人的选择。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大量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在童年期有“被遗弃”感觉的孩子不仅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受任何人的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他们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他们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别人,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另外,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比如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中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经得起如此大的冲击?
家长如何与“温床期”的孩子相处
柏大夫建议,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做父母的还应学会道歉,认识到修正自己不仅是为了孩子,这是打破两代人僵持关系重要的一环。当你向孩子道歉时,你就等于在教孩子相信自己的洞察力。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包括对过去的错误,我们要承担责任。通过道歉,家长塑造了自己关爱他人的行为模式。因为你的行动,孩子有了希望。每位家长身上都蕴涵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当你自己从内疚、自责和愤怒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当你中止了旧的家庭模式给你的束缚时,你就等于给自己,给孩子,给他们的孩子,给子子孙孙一份厚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