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同性恋调查
时间:2024-10-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越来越多的科学资料和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已经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之一。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在中国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吸毒,这一情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后,记者深入都市部分同性恋人群,也接触了一些相关人士,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
2000多年前,当类似于同性恋的现象首先出现于宫廷之中时,历代统治者并未将它视为洪水猛兽,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数对同性恋持一定的宽容态度。如今,当同性恋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在都市的现实生活中时,人们投之以不同的目光,其中不乏鄙视、唾弃者,各种各样的议论更是铺天盖地。
一封女同性恋者的亲笔信
这是几张洁白的暗格稿纸,娟秀的笔体、均匀的字幅、齐整的间距无不体现着女孩子的温柔与细致。
当西安交通大学长期从事心理学和同性恋研究的业已退休的郭霖老师将西安东郊这位女同性恋者去年初写给他的亲笔信展现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就像来到一个遥远的让人略感异样的世界:
“大约从小学开始,我对同性朋友就格外注意、迷恋,简直就像男人迷恋女人一样,这种毛病我一直深埋在心底,上中学后更加严重了,女性特征突出后令我烦恼,因为和女生在一起我头脑中就出现了希(稀)奇古怪的念头,想摸摸她的乳房,想和她睡觉,以满足自己的性欲。好象我是个发情的男孩,见到漂亮的姑娘一样。我真想去死!……
我从未对异性有过动心,生理方面的发育也很正常。可不知为什么,后来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欲望越来越盛,常常弄的(得)我心神不宁,一旦控制不住,爆发出来可怎么办?我希望你能解救我的苦难……”
还没等记者从那个异样的世界回过神来,郭老师又递给记者一份资料:
“80年前,美国女医生戴维丝调查过2200个女子的性生活,发现37.1%的女子承认对别的的女子有过热烈的情绪关系,中1/3有过性关系,要好到彼此对性器官以刺激相加的程度。世界著名性学家金西曾对美国5300名男性公民作过调查,发现有同性恋史的达37%,绝对同性恋者占4%,同性恋兼异性恋者18%,有过同性恋冲动的13%。德国德施奈贝尔博士作了估算,认为全世界的同性恋者约占总人口的2%-4%。近年来,中国同性恋者有增多趋势,有关调查表明,中国有男女同性恋者3600万——4800万人,以男同性恋者居多。虽然同性恋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仍属少数,但是绝对数量巨大…… ”
如果按这样的比例推算,同性恋不仅已经存在于都市之中,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我们的确不能掩耳盗铃般地无视他们的存在。
形形色色同性恋
先说说带有悲剧色彩的西安某中学的两位女学生吧。其中一个叫田红(化名),另一个叫陈梅(化名)。俩人从初三开始同桌,渐渐成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不仅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也多有照应。遗憾的是,俩人均未考上高中,陈梅找到工作后,田红就经常接送她上下班,有时还住一起,日子久了便如漆似胶。最终俩人相约彼此不找对象、不结婚,永远呆在一起。其间,陈梅家里多次托人给陈梅介绍对象,陈梅总是应付推脱,并不进行真正交往。就这样,俩人的此种关系保持了五六年之久。
终于有一天,有人给陈梅介绍了一名男士,俩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田红得知后非常生气,劝其与此男脱离关系,可陈梅不肯,执意要与男友结婚。结婚前夜,田红到陈梅家喝酒聊天,田红醉眼朦胧:“你要结婚也行,但婚后必须和我保持关系。”陈梅对此一口拒绝,田红立刻红了眼:“你要这么无情,那我就死在你面前。”陈梅还是无动于衷:“你要死也不要死在我家。”田红听后很是气愤,冲动之下竟用原本准备自杀的绳子把陈梅勒死。尔后,自己跑到华山准备自杀,但最终缺乏勇气,只好投案自首。
同性恋者的目标不仅仅是与自己年龄相仿、气味相近的人。一位近年专事同性恋研究的祁专家给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当年,50多岁的祁专家在西安一家企业做总工,手下有一位年轻的部门经理小杨,由于工作上配合不错,
人关系颇好,并经常一起散步、娱乐。一次元旦会餐时,小杨喝得多了点,又拉祁专家一起散步,途中他眼神异常,突然一把把祁专家抱住了。祁专家过去是搞心理研究的,很明白此类人的心理反应,为了照顾情绪,并没有一把推开对方,而是搀扶着将小杨送回宿舍。
次日,小杨跑到祁专家办公室准备道歉,祁专家为了不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绝口不提昨日之事。随后几日,小杨却以“祁专家年龄大了需要照顾”为由,向领导申请能否让祁专家到他的住处,祁专家没有同意。不久,由于工作需要,祁专家转移到另一个城市,而小杨也跟随性地调到临近的城市。在给祁专家的信中,他表露爱意。这次,祁专家在回信中严肃提到自己并非同性恋,同时对对方虽是同性恋,却还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保持应有的责任感感到敬佩,希望与他保持纯洁的朋友关系。不愧是研究心理学的,小杨收到信后很是感动,至今他们还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逢年过节还彼此问候。
西安同性恋者的情形呈多样化态势,远比上述情况复杂。从记者获得的有关情况看,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62岁;有打算一辈子不结婚的,也有与配偶保持关系又与某个同性有关系的;有同事朋友们之间的,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也有陌生人之间的,甚至有通过网恋发展成的。但总体而言,男性要比女性多出好多。
同性恋者的活动方式自然是隐秘的、单独的或小集体的,其活动场所并无定势,住所、公园、宾馆、饭店、咖啡厅、KTV甚至教室、图书馆都在其列。记者听说西安有个别酒吧、迪吧给同性恋者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以夜间为甚。只是根据知情人者告知的线索,记者守候数次,虽有一些迹象,但无确凿实据。
来自专家学者的声音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同性恋案例。说一位20岁士兵张鸣凤调守瞭望台,附近有一菜园,种菜老头每遇风雨都到哨卡借宿。一晚,张奸淫了老头,老头告官,张被“除粮”。众以为必无此事,纪氏曰:“容成术非但御女,兼亦御男,然采及老翁,有何裨益?即修炼果有此法,亦邪师外道而已。”由此看,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同性恋之存在,以为是“房中术”或邪教修炼正果之法。当时文人说:“娈童始黄帝,当是此派道家的一部分神话。”
中国社会历来对同性恋是比较宽容的,是把情和性分开对待的。虽然周代有惩治同性恋的法律(以后未曾有过),但处罚很轻。所谓的“比顽童”大多是“异性癖”为“乱风”。中国古代的同性恋都隐藏很深,他们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也不会给个“同性恋”的标签,只是说“奇”。
同性恋作为一种特别的性倾向,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一种病态,国内医学教科书上也把它作为性倒错的一种,认为是一种病。但弗洛伊德早在80年前就指出:同性恋不是病。第一个发现同性恋基因链条的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生物化学实验室基因部主任迪安·哈默博士。他的论文发表在1993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题为《X染色体中的DNA标记同男性性行为倾向的联系》。研究发现,男同性恋家族都是来自母亲的直系遗传。此后,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行为基因实验室对此予以确认。当今美国最红的女科普作家娜塔莉·安吉尔在美国《纽约时报》科学版上撰文说:同性恋行为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性行为,这只是他们能够群居而相安无事的一种伦理准则,是它们的理疗、社会润滑剂和争吵后的和解姿态,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和人类越接近的高级动物,同性恋行为越普遍,而且是在未发育成熟时就整天进行性游戏,互相摸弄。
西安一位同性恋研究专家说,同性恋是胚胎的大脑在发育时遗传变异造成的。同卵双胞胎中,只要其中一个是同性恋,另一个必然也是;异卵双胞胎中,其中一个是同性恋,另一个的机率是50%—70%。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现实中,同性恋有真假之分。在青春发育期及青年时代,有些人会有短暂的时期表现出同性恋行为,但是到他们真正性心理成熟之后,也有可能变成异性恋。而真同性恋,在男女中也有很大差异。男性同性恋者如果定性为真性,一般情况下他们终生不会改变,而女性就较为复杂,她的一生中有可能多次转换,很有可能出现同性恋变为异性恋,而后由于某种原因又转变成同性恋的可能,对此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进行真假认定。这位专家给记者出示了自己去年的一则工作日记。
X月X日
下午有位男生进门就问:“我有事想和你谈,行吗?”语气胆怯,眉目清秀,中等 #p#副标题#e#身材,体格不算强壮。按惯例他填写了咨询登记表:23岁,西安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我看登记表时他眼睛望着窗外问:“老师,同性恋是不是变态?”我很肯定地说:“不是,同性恋是自然现象,是遗传造成的,你们学过哲学,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同性恋者。”听我这么说,他终于说出了自己是个同性恋者。我立刻回应:“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他沉默了一会,开始讲他的故事。
中学时就有过同性好朋友,好到可以亲吻抚摸。大一时和另一男生相恋,关系亲密,大二时一起去农村做社会调查,俩人就睡在一起,有了性行为。可回来后,“他对我冷淡,原来他交了女朋友,他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我俩的事没人知道,我也没话可说,只是心里很不好受,其实班上也有女生对我有好感,但我对女性毫无兴趣,所以就来找你谈谈。”我不可能也不需要对他陈述之真伪作任何判断,但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苦楚。
同性恋者的心声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不少同性恋者,我们不妨先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我们其实是很正常的人,请不要把我们当成“怪物”甚至坏人或社会渣滓看待。我们并不奢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求得到社会的宽容和理解。不管我们每个人表面表现得多么坦荡潇洒,但实际上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的阴影中,生活在自我的阴影中。
——应该承认,我们的交往范围确实比较狭窄,但除极少数人在一定环境下有可能会胆大妄为外,大多数还是循规蹈矩地生活、工作、学习。因为我们十分清楚,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是社会和家庭都不能包容的。为了保持自尊,我们必须学会巧妙地隐藏自己,藏得越深越好。
——在颇为压抑的环境中,我常常自嘲,管我们这类人叫“永远走不出阴影的人”,在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春风吹不到的地方”顽强地、不屈地生活着。
记者并非此方面的专家,很难对都市同性恋问题作出一个明晰的判断乃至结论,但当听到众多同性恋者如此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心里还是有微微一颤感觉。同性恋者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用一部分专家的话说,仅仅是胚胎的大脑在发育时遗传变异造成的。既然如此,社会各个方面就不应冷漠、排斥,更不应歧视、嘲讽。早在150年前,达尔文就说过:“我们看待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就如同看待一个病人,恰当的做法是怜悯而不是憎恨和厌恶。”同性恋者显然并非道德败坏之人,那就更应得到社会和公众的理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