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需要营养
时间:2024-10-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孩子的心灵为何被忽视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为什么会变成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盲区?
王振民认为,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父母看待孩子,把一切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学习。跟家长对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的热情相比,家长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足够的热心。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一些学习问题也是由于心理素质不佳导致的。
王振民遗憾地表示,许多家长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较为关注,而对他们心灵的成长却很少顾及,也正是这种忽视,导致了孩子们小小年龄便承受起与年龄不符的压力。直到孩子出现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后,家长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一位年轻母亲,她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得了一种怪病,从周一到周五,早晨一起床就恶心,但是双休日却什么症状也没有。她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来有什么异常。在别人的建议下,她到心理门诊去咨询,结果却让她非常痛心:孩子患上了心理恐惧症。这位母亲痛苦地表示,她以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常常要求孩子必须做到这样做到那样,但是从今以后,她再也不希望孩子学习有多好,能获多大的奖,她惟一的希望就是他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心理素质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对全国高考第一名进行研究并对北京市3万多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在研究中,他发现在20个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而以前备受关注的记忆力仅排在第17位。王极盛认为,高考成功的规律一是硬件,就是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二是软件,就是考生的心理状态调节状况,心里调节得好的话,能使高考总成绩提高60到100分,而心理调节不好的话,则可能使高考总分降低50分以上。
关注心灵从沟通开始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幼小心灵的丰富。
让王振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件事情。一次,一位年轻妈妈打电话到杂志社咨询,电话一接通,她就滔滔不绝地数落孩子的不是。当编辑在电话中知道她的孩子就在她身边,小心地提醒她说:“您是不是先让孩子离开?也许您说的话会伤孩子的心。”结果那个妈妈却不以为然地说:“他哪有什么心啊!他要有心就好了,我也就不用这么操心了!”
孩子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王振民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需要理解,需要倾听。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他们的心理需求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他们逐渐长大之后,烦恼多了起来,心理需求也就多了起来。这需要家长平时多观察孩子,多和孩子聊天。可是很多家长别说能坐下来和孩子聊天,就算孩子主动向家长诉说,家长也可能拿着不当回事。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失去与家长沟通的热情和欲望。
王振民说,现在不少孩子愿意上网,与网友交流沟通,把很多心里话告诉素未谋面的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有话和家长说,家长不是训斥自己就是不爱听。正是因为许多家长不重视和孩子做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孩子有了困惑,也不和家长说。实际上,孩子们有许多心理上的需求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比如想得到家长的肯定、希望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样才会快乐等。因此,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家长首先就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心灵成长需要营养
王振民介绍说,孩子的成长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身体的成长,要吃五谷杂粮,要汲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等各种营养元素,心灵的成长也需要均衡的营养,这些营养便是: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一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很多人都以为会是“玩的时间多一些”、“多给零花钱”之类的回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3671名被调查学生中,有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其他孩子比自己强。
“这项调查意味着,哪怕是一个孩子,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也会胜过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王振民认为,被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孩子在肯定的家庭与环境中成长,对于养成坚毅的品质、树立自信心十分有利,可是现在一些父母却吝啬给孩子以肯定和赞美。比如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来到父母面前时,父母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不错,考得很好!不过千万不要骄傲,一次考100分算不了什么。”如果孩子的语文考了100分,有的父母又会说:“语文考得不错,可是看看你的数学,怎么就那么差呢?”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否定,把孩子心中的求知之火泯灭了,而另外类似“笨蛋”、“废物”之类的词,对孩子的自信心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
自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王振民建议家长应该把以下4个方面的自由还给孩子:安排时间的自由、使用零花钱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兴趣的自由。之所以说是还给孩子,是因为目前许多家长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意志、喜好替孩子做决定,但往往却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欢的、适合的或者擅长的。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一些孩子学习的内容多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这样的结果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主要培养孩子与自然、与社会相容的能力。王振民说,社会能否容纳你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他的表达能力、自控力、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决定了他受人欢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爱、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压力、坚持不懈等。父母们不仅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还要帮助他处理好师生之情、朋友之情等各种情感。对孩子投入百分之百的爱没错,但是必须讲究艺术,讲究科学。第一,不能溺爱;第二,掌握好分寸。简单说就是要爱到知心贴心的程度,爱到孩子有心里话愿意告诉你的程度。同时还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交友方面一定要用尊重、保护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情感,绝不能疑神疑鬼,妄加指责。
宽容可以培养孩子的胸怀和胆识,可是一些父母,习惯于翻来覆去给孩子找错误,总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家长的这种不宽容和一味指责的态度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对抗和逆反心理。王振民提醒家长,应该提倡的宽容,不仅是指对孩子犯错误、说错话的宽容,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生活态度、人生态度的理解,对孩子独特个体的尊重。孩子在宽容的环境中,会逐渐形成广阔的胸怀,也就会有胆识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尝试新的事物。所以,如果家长和孩子的观点、观念不一样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批判和否定。
王振民认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梦想是一大动力。
有了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一些父母面对孩子的梦想时会说“这是不切实际”。他们不明白,正是有了梦想,不切实际才有可能成为实际。父母不仅不应该打击孩子的梦想,甚至还要学会给他们以梦想,让他们在无数个梦想中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即使孩子的有些梦想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实际,父母也应该保护这种宝贵的梦想精神,因为你若是嘲笑孩子的梦想,你就打消了他创造的动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