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的症状 如何处理?
时间:2024-10-17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卒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全球范围是排第三位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12%。
在发展中国家,卒中是严重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据预计将是未来10年内导致死亡的第二位死因。
我国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85~219/10万人口;死亡率为116~142/10万人口;患病率为400~700/10万人口。
什么是脑中风
?
脑中风即大脑的血供突然中止。大多数脑中风是由于通向大脑的动脉突然堵塞(缺血性脑中风)所致,也有一些脑中风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而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由于发生迅速,要求立即进行治疗,因而脑中风也被称作是一次'大脑袭击事件'。当脑中风症状持续时间很短(<24小时)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中风发作。脑中风可以产生许多影响。
脑中风的影响取决于受损的大脑部位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中风可以使得患者突然软弱无力,失去知觉,或者不能讲话,看不清东西,不能行走。由于大脑的不同部分控制着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及功能,因而常常立即受到影响的是中风周边的区域。有时候中风患者可以出现头痛,但也可以完全不感到疼痛。因此,我们应该去认识中风的征兆,当其发生后能立即给予临床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脑中风的症状
包括:
· 突然麻木,软弱无力,面部、上肢或者下肢麻痹,尤其是症状出现在身体的一侧
· 突然意识模糊,不能讲话或听不懂讲话
· 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视觉障碍
· 突然行走困难,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一会儿然后就消失。当在24小时以内消失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中风"是亚洲第二号杀手,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它的发病率为185~219例/10万/年。发病随年龄增长,约72%的首次中风发作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在每10 万人口约有429~620例。以我国总人口12亿计算,则脑中风病人约有515万~744万人,数字相当惊人。脑中风的死亡率为116~142例/10万 /年,在不少地区为第一死因。脑中风后存活的病人,约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有脑中风病史的病人,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
中风来了怎么办?
对病人家属来说,万一病人发生脑中风,除紧急送其就医外,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让病人保持安静,完全卧床。在急性期内尽量不要搬动病人,不要进行非急需的检查。因为此时病人体位的改变可能促使脑内继续出血。在发病48小时以后,可逐渐给病人翻身,以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要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有假牙者也应摘出,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不易吸入到气管里,头位可稍低,不宜给病人灌药,要勤给病人吸痰。最好让病人持续或间断地吸氧。
3.保持营养的供给。在起病头1~2天,应给昏迷的病人禁食,待病人意识清醒、没有吞咽困难后,可试着给予一些流质饮食,如牛奶、蛋汤等。每次量要少一些,可多喂几次。脑出血病人一旦发生并发症,往往成为致死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以上工作十分必要。
减少您患脑中风的危险
假如你曾经有过脑中风发作(或脑中风的预兆),你应该配合医生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以及对于你来说最好的治疗途径,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某些疾病状况可以大大增加你发生脑中风的危险。你需要配合医生,治疗这些疾病,来控制危险因素。
可以增加你发生脑中风危险性的疾病:
· 先前发作过中风或"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根据你发生中风最可能的原因,医生会给你开一些特殊的药物或者考虑手术治疗来去除颈动脉内的脂质沉积
· 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脏疾病和脑中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医生会建议你调整饮食以及生活方式,或者给你开一些药来降低你的血压。
· 糖尿病
高血糖能增加你的危险性,因此,你应该配合医生来加以控制。
· 心脏疾病
尤其是心跳不规则(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近期有过心脏病发作。如果你有其中一种情况,医生会给你开一些药来稀释你的血液,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及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 吸烟
吸烟对于脑中风和心脏病而言,是另一个主要的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即使你已经吸了很多年,从现在开始戒烟,仍然可以降低你发生脑中风以及心脏病的危险。
· 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脂血症
减少饱合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可以帮助你降低脑中风的危险性
· 缺乏体育锻炼
惯于久坐而不进行常规锻炼可以出现心脏疾病,进而导致脑中风的发生。
· 过度的酒精摄入
· 过敏性药物的使用
· 不健康饮食
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 年龄的增加
脑中风更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群
· 性别
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出现脑中风,但脑中风在年青男性中更常见
· 种族和遗传
亲属中有曾在年轻时发作过脑中风的人则更常发生中风。美国黑人和西班牙人比白人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大,这可能与高血压和饮食差异有关。
在发展中国家,卒中是严重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据预计将是未来10年内导致死亡的第二位死因。
我国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85~219/10万人口;死亡率为116~142/10万人口;患病率为400~700/10万人口。
什么是脑中风
?
脑中风即大脑的血供突然中止。大多数脑中风是由于通向大脑的动脉突然堵塞(缺血性脑中风)所致,也有一些脑中风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而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由于发生迅速,要求立即进行治疗,因而脑中风也被称作是一次'大脑袭击事件'。当脑中风症状持续时间很短(<24小时)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中风发作。脑中风可以产生许多影响。
脑中风的影响取决于受损的大脑部位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中风可以使得患者突然软弱无力,失去知觉,或者不能讲话,看不清东西,不能行走。由于大脑的不同部分控制着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及功能,因而常常立即受到影响的是中风周边的区域。有时候中风患者可以出现头痛,但也可以完全不感到疼痛。因此,我们应该去认识中风的征兆,当其发生后能立即给予临床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脑中风的症状
包括:
· 突然麻木,软弱无力,面部、上肢或者下肢麻痹,尤其是症状出现在身体的一侧
· 突然意识模糊,不能讲话或听不懂讲话
· 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视觉障碍
· 突然行走困难,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一会儿然后就消失。当在24小时以内消失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中风"是亚洲第二号杀手,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它的发病率为185~219例/10万/年。发病随年龄增长,约72%的首次中风发作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在每10 万人口约有429~620例。以我国总人口12亿计算,则脑中风病人约有515万~744万人,数字相当惊人。脑中风的死亡率为116~142例/10万 /年,在不少地区为第一死因。脑中风后存活的病人,约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有脑中风病史的病人,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
中风来了怎么办?
对病人家属来说,万一病人发生脑中风,除紧急送其就医外,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让病人保持安静,完全卧床。在急性期内尽量不要搬动病人,不要进行非急需的检查。因为此时病人体位的改变可能促使脑内继续出血。在发病48小时以后,可逐渐给病人翻身,以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要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有假牙者也应摘出,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不易吸入到气管里,头位可稍低,不宜给病人灌药,要勤给病人吸痰。最好让病人持续或间断地吸氧。
3.保持营养的供给。在起病头1~2天,应给昏迷的病人禁食,待病人意识清醒、没有吞咽困难后,可试着给予一些流质饮食,如牛奶、蛋汤等。每次量要少一些,可多喂几次。脑出血病人一旦发生并发症,往往成为致死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以上工作十分必要。
减少您患脑中风的危险
假如你曾经有过脑中风发作(或脑中风的预兆),你应该配合医生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以及对于你来说最好的治疗途径,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某些疾病状况可以大大增加你发生脑中风的危险。你需要配合医生,治疗这些疾病,来控制危险因素。
可以增加你发生脑中风危险性的疾病:
· 先前发作过中风或"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根据你发生中风最可能的原因,医生会给你开一些特殊的药物或者考虑手术治疗来去除颈动脉内的脂质沉积
· 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脏疾病和脑中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医生会建议你调整饮食以及生活方式,或者给你开一些药来降低你的血压。
· 糖尿病
高血糖能增加你的危险性,因此,你应该配合医生来加以控制。
· 心脏疾病
尤其是心跳不规则(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近期有过心脏病发作。如果你有其中一种情况,医生会给你开一些药来稀释你的血液,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及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 吸烟
吸烟对于脑中风和心脏病而言,是另一个主要的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即使你已经吸了很多年,从现在开始戒烟,仍然可以降低你发生脑中风以及心脏病的危险。
· 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脂血症
减少饱合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可以帮助你降低脑中风的危险性
· 缺乏体育锻炼
惯于久坐而不进行常规锻炼可以出现心脏疾病,进而导致脑中风的发生。
· 过度的酒精摄入
· 过敏性药物的使用
· 不健康饮食
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 年龄的增加
脑中风更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群
· 性别
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出现脑中风,但脑中风在年青男性中更常见
· 种族和遗传
亲属中有曾在年轻时发作过脑中风的人则更常发生中风。美国黑人和西班牙人比白人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大,这可能与高血压和饮食差异有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