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封闭性
时间:2024-10-13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学一直是我国正统、体系较为完整的学说,近年来,由于公众对个人保健的关注,它重新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并在普及上取得很大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其内在潜藏的缺陷也日趋显露,并严重影响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应有作用。这个缺陷也即封闭性,它的严重程度在与西医个人保健学的迅猛发展的比较中显得更为突出。
学的封闭性包括两个部分:体系内部的封闭性和体系对外界的封闭性。
一、学内部的封闭性。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内涵发展的缓慢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没有大的改变。从春秋战国成书的《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中,就能找到对当代学所有基本内容的较完整、经典的阐述。从理论来说:
返朴归真(最高境界):《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精气神(对象):《庄子》:"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品德:《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
养心为主:《庄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顺其自然:《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焉。"
詹(竖心旁)淡虚无:《道德经》:"夫詹(竖心旁)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准也。"
心身俱静:《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柔以胜刚:《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守身节欲:《庄子》:"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有状,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中庸:《庄子》:"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稳勿易动:《庄子》:"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圆(养混沌内聚之元气):《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所名,字之曰道。"
从方法来说:
顺应四时:《内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气功(动功及静功):《内经》:"余闻上古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饮食药养:《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节欲慎七情:《内经》:"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起居有常:《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玩物养心:《内经》:"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所以学从古到今发展极为缓慢,后世的所谓发展有三类,一是具体技术的增多和完善,如多几种气功,多几条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二是就现有的内容著书(近十年已有四十余种)、开会、普及推广,以述而不作为特点;三是用现代科学研究其机制,但只停留于解释、证实,而不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发展可简称为框架填补、外延发展和证实研究,而对学的实质内容不起作用。
2.以古代为中心的向心力。在新与旧的关系上,是以新就旧,而不是弃旧从新。有以下三方面:
新内容套入旧框架:如有人总结出鸡蛋的一整套新方法,也急忙用阴阳、精气等概念去框住它,以示古已有之,抬高身价。
新观念加上旧标准:有人一方面认为精神的消极状态是学的局限,一方面又从《内经》、《类经》中找出依据,说明积极的精神状态是的本意,以示不悖于古,免蒙不肖之名。这是典型的"托古改制"。
新文献研究旧对象:当代文献、书籍绝大多数是对古籍的重编、复述、整理、扩大和证实。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极少。所谓"吃祖宗饭"。
3.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势态。有两个方面:
包举一切的理论:学基础理论习惯于概括一切,如阴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地万物虽然繁复,"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五行更是类比万物,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也有五行。至于精、气、神则概括了天、地、人的生命本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先始精,精成而神气乃成。"等等。
列举所有可能,模棱两可:把一切方面都说得周全,使人不知所从。如五行的生克乘侮,使每一行与其它四行都有了联系。对阴阳、劳逸、刚柔、心身、动静、出世入世等成对的概念都面面俱到,再加上无条件的中庸,到底如何才是就得靠自己体会了。如"人欲得劳,但不欲使过极耳","曰刚曰强,曰静曰柔"。
这样的体系就产生了三个特性:第一,起不了指导实际的作用;第二,没有为新的学说留下余地;第三,包容力极强,能把一切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使其窒息。
4.体系缺乏加速发展的内在机制。刘青峰曾论述一门科学要加速发展必须具有如下机制:逻辑构造型理论、受控实验系统、开放性技术体系。以及三者的有机合作。而理论是经验思辨型的,没有实验,技术体系也是封闭的(个体经验性的)。所以只能呈缓慢的积累型发展。
二、学对外界的封闭性。
在学两千多年基本不变的同时,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只是粗略的考察,我们也可以发现与健康有关的几个基本因素古今完全不同,如卫生状况:传染病已得到控制;生活节奏:从慢转快;营养:从不足转为过剩;劳动:从高体力低脑力转为高脑力低体力;社会要求的精神状态:从消极转为积极;对健康的要求:从无病长寿转为社会、心理上的完满状态。等等。这些变化已使学的地位随之改变,概括来说,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在古代是同一的,相互相成;在现代是互补的,相反相成。但这些如此重大的变化在当代文献中却丝毫不见讨论,似乎对它来说是不存在的。
西医重视个人保健不过三、四十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内部机制与学完全相反,从显而易见的事情来说,才几年功夫,老年迪斯科、韵律操、门球就打破了大众体育中太极拳、武术的一统天下。养身学对现代社会文化,对西医保健学都有互补作用,所以,界同志必须有危机意识,打开学的封闭局面,使其加速发展,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学的封闭性包括两个部分:体系内部的封闭性和体系对外界的封闭性。
一、学内部的封闭性。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内涵发展的缓慢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没有大的改变。从春秋战国成书的《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中,就能找到对当代学所有基本内容的较完整、经典的阐述。从理论来说:
返朴归真(最高境界):《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精气神(对象):《庄子》:"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品德:《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
养心为主:《庄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顺其自然:《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焉。"
詹(竖心旁)淡虚无:《道德经》:"夫詹(竖心旁)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准也。"
心身俱静:《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柔以胜刚:《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守身节欲:《庄子》:"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有状,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中庸:《庄子》:"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稳勿易动:《庄子》:"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圆(养混沌内聚之元气):《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所名,字之曰道。"
从方法来说:
顺应四时:《内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气功(动功及静功):《内经》:"余闻上古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饮食药养:《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节欲慎七情:《内经》:"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起居有常:《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玩物养心:《内经》:"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所以学从古到今发展极为缓慢,后世的所谓发展有三类,一是具体技术的增多和完善,如多几种气功,多几条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二是就现有的内容著书(近十年已有四十余种)、开会、普及推广,以述而不作为特点;三是用现代科学研究其机制,但只停留于解释、证实,而不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发展可简称为框架填补、外延发展和证实研究,而对学的实质内容不起作用。
2.以古代为中心的向心力。在新与旧的关系上,是以新就旧,而不是弃旧从新。有以下三方面:
新内容套入旧框架:如有人总结出鸡蛋的一整套新方法,也急忙用阴阳、精气等概念去框住它,以示古已有之,抬高身价。
新观念加上旧标准:有人一方面认为精神的消极状态是学的局限,一方面又从《内经》、《类经》中找出依据,说明积极的精神状态是的本意,以示不悖于古,免蒙不肖之名。这是典型的"托古改制"。
新文献研究旧对象:当代文献、书籍绝大多数是对古籍的重编、复述、整理、扩大和证实。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极少。所谓"吃祖宗饭"。
3.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势态。有两个方面:
包举一切的理论:学基础理论习惯于概括一切,如阴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地万物虽然繁复,"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五行更是类比万物,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也有五行。至于精、气、神则概括了天、地、人的生命本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先始精,精成而神气乃成。"等等。
列举所有可能,模棱两可:把一切方面都说得周全,使人不知所从。如五行的生克乘侮,使每一行与其它四行都有了联系。对阴阳、劳逸、刚柔、心身、动静、出世入世等成对的概念都面面俱到,再加上无条件的中庸,到底如何才是就得靠自己体会了。如"人欲得劳,但不欲使过极耳","曰刚曰强,曰静曰柔"。
这样的体系就产生了三个特性:第一,起不了指导实际的作用;第二,没有为新的学说留下余地;第三,包容力极强,能把一切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使其窒息。
4.体系缺乏加速发展的内在机制。刘青峰曾论述一门科学要加速发展必须具有如下机制:逻辑构造型理论、受控实验系统、开放性技术体系。以及三者的有机合作。而理论是经验思辨型的,没有实验,技术体系也是封闭的(个体经验性的)。所以只能呈缓慢的积累型发展。
二、学对外界的封闭性。
在学两千多年基本不变的同时,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只是粗略的考察,我们也可以发现与健康有关的几个基本因素古今完全不同,如卫生状况:传染病已得到控制;生活节奏:从慢转快;营养:从不足转为过剩;劳动:从高体力低脑力转为高脑力低体力;社会要求的精神状态:从消极转为积极;对健康的要求:从无病长寿转为社会、心理上的完满状态。等等。这些变化已使学的地位随之改变,概括来说,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在古代是同一的,相互相成;在现代是互补的,相反相成。但这些如此重大的变化在当代文献中却丝毫不见讨论,似乎对它来说是不存在的。
西医重视个人保健不过三、四十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内部机制与学完全相反,从显而易见的事情来说,才几年功夫,老年迪斯科、韵律操、门球就打破了大众体育中太极拳、武术的一统天下。养身学对现代社会文化,对西医保健学都有互补作用,所以,界同志必须有危机意识,打开学的封闭局面,使其加速发展,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