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纽约客》80年的辉煌
时间:2024-10-13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今年2月份是美国影响力卓著的知识分子类杂志《纽约客》创刊80周年,它早已成为美国人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2004年在暴光美军伊拉克虐俘事件过程中,《纽约客》的资深记者西摩·赫什又一次使《纽约客》成为焦点。这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60年代末从越南第一个发回美军滥杀越南平民的报道,此次又通过秘密渠道搞到了美军虐俘的大量照片,使得布什政府以及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丢尽颜面。西摩·赫什的胜利,是《纽约客》杂志80年来坚持的知识分子道义与责任的体现。
辉煌历史与影响
1925年2月,哈罗德·罗斯创办的《纽约客》推出了它的第一期杂志。也许当时包括罗斯在内的任何人都不会想到,这本杂志日后会成为纽约文化界的象征。
罗斯手下聚集了当时一些充满热情的作家和漫画家,杂志推出了文学评论,原创小说和漫画等栏目,并缔造了《纽约客》最早的的幽默风格。1952年,他的继任者肖恩上任,在其在职的35年内,使《纽约客》基本形成了如今的风格,并全面建立了杂志的巨大声誉。在此期间的《纽约客》杂志除继续偏重文学内容之外,还变成了探讨严肃社会话题的舆论阵地。1945年,《纽约客》的专题报道《广岛》产生了轰动效应;60年代初,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纽约客》发表的小说,揭示出了黑人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景遇,极大地促进了民权运动的觉醒;拉切尔·卡森在《纽约客》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吹响了环保主义的号角。而对于“虐俘门” 的报道,可以说正是延续了这一介入社会生活,而不仅仅充当躲避在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态度。美国人,乃至美国知识分子,更为相信的,是《纽约客》上严肃的政治评论与报道,而不是政客。
1975年,约翰·列奥那德在《纽约时报书评》上评论《纽约客》时写道:“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随这本周刊一同成长。”这也许是对于《纽约客》的最好注解。而《纽约客》上登载的卡通与原创小说也成了美国精英阶层文化的标志。
而《纽约客》的杂志本身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成了全美国的大事。当1998年夏天当蒂娜·布朗辞去《纽约客》主编时,《纽约时报》把辞职事件放在了头版进行重点报道,而《时代》周刊也用大篇幅来讨论蒂娜·布朗和她的继任者大卫·雷姆尼克。
《纽约客》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中国,前几年创刊的《书城》杂志面向知识分子,从内容乃至版式上都模仿《纽约客》的风格,甚至其中的漫画就是照搬《纽约客》上的。
《纽约客》名人祠
无疑,《纽约客》之所以具有恒久吸引力,最重要的还是其绝对一流的编辑和作者队伍。《纽约客》上面登载的原创小说乃是最大招牌之一,由于编辑接纳稿件的标准非常严格,要想在《纽约客》上发表作品难上加难,而一旦作品被《纽约客》所采纳,又成为一个作家一炮走红的最佳途径。而经常为《纽约客》提供作品的作家们,又被人艳羡地称为“纽约客作家”,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有塞林格,约翰·契佛,和约翰·厄普代克等,后者至今仍是《纽约客》的资深撰稿人。其他有名作家,还有安·贝蒂,苏珊·桑塔格,约翰·奥哈拉和詹姆斯·瑟伯等人。而最有影响的,还是塞林格的作品。他的短篇故事集《九故事》中的大多数故事,都是最先在《纽约客》发表的。
此外,在《纽约客》的编辑中,也有一些不同凡响的人物。比如E·B·怀特,他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好的散文家。怀特1925年起就开始为《纽约客》写稿,之后又当上了编辑。他的几部儿童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小老鼠斯图亚特》等等,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纽约客》还聘请了理查·阿维东等摄影大师,使得杂志从内容到图片都成为第一流的。
“幽默戳穿神话并解放我们”
在《纽约客》的创刊号上,出现了一个带高礼帽夹单片眼镜的卡通绅士形象,他成了《纽约客》日后的象征。
第一任艺术总监雷·埃尔文设计了这个叫尤斯塔斯·蒂里的人物,来自《纽约客》创刊第一年连载的一个系列卡通。埃尔文为《纽约客》奠定了一种独特的印刷版面风格。尤为重要的是,卡通在日后成为《纽约客》的又一重要标志,其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冷嘲热讽直到今天仍是《纽约客》漫画的特色,其风格在美国真是家喻户晓。有人甚至评价,《纽约客》依靠自己的影响,使卡通第一次成为一种艺术。《纽约客》漫画编辑罗伯特·曼考夫的名言也许说明了问题:“幽默戳穿神话并解放我们。”五十年代《纽约客》的漫画作者查理·亚当斯的作品,甚至在日后被改编成了热门电视节目《亚当斯一家》。
在创刊80周年之际,《纽约客》还隆重推出了《纽约客漫画全集》。这一656页的大部头收录了2004幅精选出来的80年《纽约客》杂志漫画的精选。附带的双张CD收录了全部68647张《纽约客》有史以来的漫画。
挑战
1987年,自从德高望重的第二任主编肖恩被解雇后,《纽约客》进入了摇摆不定的时期。1992年10月5日蒂娜·布朗上任,开始进行大幅度的革新,杂志的广告大增,内容更为通俗化,结果一年时间定量涨到每周80万份。但是这一通过市场化来加大杂志影响的做法还是招来了许多非议,毕竟,《纽约客》是美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阵地,老《纽约客》的光荣与传统是不能被随便遗忘的。
和其他老牌文学杂志如《巴黎评论》,或者《生活》这样的综合性杂志一起,《纽约客》是迎合市场,还是坚持自己乃至最后走向没落,都是严峻的挑战,或者也是全世界知识分子在经济浪潮前所要做出的抉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