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失眠还需心理医治
时间:2024-10-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专家:对抗失眠的心理是失眠的真实诱因有个笑话说,一名年轻人住在阁楼的顶层,每晚总是回去很晚,也不是特别自觉,回去的时候弄出动静都很大,吵得楼下一位老翁睡不好觉。第二天,老翁都要跟青年大闹一场。一天,青年又是很晚回去,动静依然不小,一只鞋从床上很响地甩到了地板上,这时候他良心发现地想起了楼下的老翁,把另一只鞋轻轻地放到了地板上。到了第二天,老翁又上来找青年,说:“你又害得一宿没睡着觉,你扔了一只鞋,那只鞋呢?告诉你说,你那只鞋不扔下来,我没法踏实睡觉。”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它却揭示了一些人失眠的心理真相。一部分失眠患者由于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他们觉得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失眠患者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不失眠,就会精力充沛,就会头脑清醒。在这种设置下,失眠患者会千方百计地对抗失眠,实际上正是这种对抗失眠的心理是他们失眠真实原因之一。
失眠不该是其它问题的替罪羊
有一位公交司机,自称一直睡不好觉,失眠很严重。他担心自己白天没精打采而出现交通事故,该男子要求休假。该司机年假中失眠的症状明显好转。通过了解得知,该司机上班一遇到困难,比如受到同事的排挤很生气,而又不敢做声的时候,失眠就会迅速加重。
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失眠之前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境或冲突;而又缺乏勇气面对,或没有能力应付;这个时候一般人都有可能因为存在焦虑情绪而失眠。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过多地关注失眠。而有一部分人,却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而且他们会在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我不失眠,我就会精力充沛,我就会头脑清醒。可现在因为失眠了,所以我不能工作得更好了,或无法更好地学习了。
有了这样的假定,患者就会和失眠较劲,不停地去医院就诊,尝试各种治疗失眠的方法,开始几天睡眠或许有改善,可很快就失效了。如此,在和失眠的抗争中,原先遇到的心理困境就被掩盖了,搁置了或拖延了。而且有了一个能被自己和他人接受的理由:我患失眠症了。其实,失眠之所以在这类人群中成为问题,甚至成为疾病,都和患者最初有意无意地把失眠当成一种应对困境的措施有关。但很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成熟的防御策略。
这种防御方式在青年中较多见。有些高三的学生就会出现这种现象。高考那一年经常失眠,为此非常苦恼。而一旦考上了大学,则失眠会很快地缓解。
如果出现失眠了,先不要急于将其当成问题,因为我们的睡眠系统本身就存在自我调节的功能。如果失眠久了,反省一下,我是否需要失眠。失眠是不是在充当其他问题的替罪羊。如果是,就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不是,再就诊也不迟。
睡眠常识误解需澄清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每天需要8 小时,睡眠才会充足。实际上,这个数据最初产生的时候,8 小时只是一个平均数,在8 小时的上下波动2 个小时,即6 -10小时均为正常范围。衡量的时候,不是简单去套用标准,看自己是否接近这个范围,关键是和以往自己的睡眠时间去比。只要没有明显的波动就不必担心。
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的原因,睡眠时间也在自然地缩短。但他们把睡眠时间当作一个身体健康的指标,如果有几天睡不好,则就会着急上火,担心下一个晚上是否会继续失眠。白天也会想着让自己睡好的办法,比如睡觉前散步、听音乐、泡脚,甚至想当然地去吃药等。这些方法看似可以促进睡眠,但是都打乱了以往的生活习惯或规律,而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那么就等于在提醒自己:我可能要失眠,所以我需要去对抗它。对睡眠的这种期待性焦虑会让人处于一种警觉、兴奋的状态,这与睡
眠当然背道而驰。
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与其说是担心睡眠,不如说是内心深处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因为,在这些患者的心里隐含着一种假设:睡个好觉约等于健康,失眠了就要失去健康。
过度关注睡眠也会出现失眠 专家:对抗失眠的心理是失眠的真实诱因有个笑话说,一名年轻人住在阁楼的顶层,每晚总是回去很晚,也不是特别自觉,回去的时候弄出动静都很大,吵得楼下一位老翁睡不好觉。第二天,老翁都要跟青年大闹一场。一天,青年又是很晚回去,动静依然不小,一只鞋从床上很响地甩到了地板上,这时候他良心发现地想起了楼下的老翁,把另一只鞋轻轻地放到了地板上。到了第二天,老翁又上来找青年,说:“你又害得一宿没睡着觉,你扔了一只鞋,那只鞋呢?告诉你说,你那只鞋不扔下来,我没法踏实睡觉。”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它却揭示了一些人失眠的心理真相。一部分失眠患者由于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他们觉得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失眠患者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不失眠,就会精力充沛,就会头脑清醒。在这种设置下,失眠患者会千方百计地对抗失眠,实际上正是这种对抗失眠的心理是他们失眠真实原因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