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污名化”阻碍心理治疗
时间:2024-10-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 现 象 」
心理援助高认可度与低求治率
据调查,超过八成半的市民十分认同心理学服务的作用;但在需要心理帮助时,只有四成多表示会寻找专业机构。
调查发现:有六成多人认为持续心情低落是一种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人认同正常人在某些时候也需要心理帮助。在认为心理学服务有用的选项中,有86%的人认为有助于减轻学习与工作压力;有89%的人认为可促进夫妻关系融洽;有85%的人认为在遇到如离婚、丧失亲人等重大创伤时管用;有93%的人认为有助于教育孩子。
但在需要心理治疗时,只有一成人选择到综合医院心理科,三成多选择去市心理咨询中心。
「 原 因 」
心理疾病“污名化”烙印作梗
心理援助的高认可度与低求治率是缘何造成的呢?数位在临床一线从事心理治疗的高年资医生和社会工作者。他们一致认为,心理疾病的“污名化”烙印是阻碍众多市民寻求心理援助的深层次原因。
“污名化”是指公众对某些疾病的不良刻板印象,进而形成对这一疾病群体的社会歧视,将其列入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人”之列,而使这一患病群体长期处于无形的社会排斥中。正因为存在着心理疾病的“污名化”现象,使许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 处 方 」
全社会正确认识心理疾患
许多人总把精神疾病想象得很可怕,一提起心理问题,就与放火、杀人等血腥场面联系起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精神科疾病包括重型精神障碍症、精神官能症、心身疾病。心理问题还不在此范围内,就如平常人会患感冒一样,充其量只是得了“心理感冒”。在重型精神病患者中,有狂躁倾向的病人也只是少数。
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发生剧烈变动,更需要全社会对心理疾患有正确的认识。这些年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对心理疾患的包容度有所提高,但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近年来,开展包括咨询、艺术治疗、举办活动、带心理疾病患者去远足等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活动,令许多患者受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