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患者的心理
时间:2024-10-17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羞耻感
羞耻感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由于我国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视淫乱为万恶之首,而多与淫乱有关,故性病被视为:“脏病”、“见不得人的病”,性病患者往往羞于以病示人。一般来讲,羞耻感的轻重程度与地区的开放程度呈反比。沿海开放城市的性病患者羞耻感较轻,而农村患者的羞耻感则较重。从性别来讲,则女性患者更易产生羞耻感。
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患者最希望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尽快把性病治愈。在性病早期,某些患者羞于就医,而自查有关书籍,自我诊治,滥施医药,往往造成病情延误甚至变化,在不得已而去医院就诊时,则羞于启齿,避重就轻,不肯详述病史,或编造病史。这不利于医生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对此,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热情,耐心,并保证为患者保密,切勿居高临下、冷嘲热讽。使患者能放心地讲述病史、接受检查,以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恐惧感
恐惧的产生源于以下几方面:
(1)对性病本身的恐惧:这种心态的产生来源于对性病的错误认识,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除外,大多数性病经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并且不留后遗症。但由于社会上某些宣传过分夸大了性病的危害,使一些性病患者视性病为绝症,担心性病难以治愈,对自身造成严重的永久性损害。未育者担心造成不育或后代畸形,有些患者则担心影响性功能。
(2)担心性病传染给家人,有些患者不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担心一般的日常接触会把性病传染给家人,甚至治愈后亦不敢与配偶同房,整日忧心忡忡,不停地洗手,每天洗外阴。严重的可发生强迫性洗手等心理障碍。
(3)担心单位的领导、同事及亲属、邻居等知道自己的病情而身败名裂。这类患者多求治于游医:个体诊所,或异地求医。就诊时往往编造假姓名、假地址、假单位、不利于性病的疫性监测及患者的随访。
恐惧心理导致机体长期处于警觉紧张状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性病患者的康复。还能引起食欲下降、失眠、心因性阳萎等症。针对这种心理,医生应向患者客观地解释性病对身体的危害,治疗效果及性病的传播途径,并要对患者的病情保密,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切忌随意夸大其辞,恫吓患者。
悲观绝望心理
有些性病如非淋菌性病情较顽固,加之患者往往治疗不及时,用药不适当,不能完成正规疗程等原因而致病情迁延不愈。限于目前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治愈后可复发多次。由于性病长期难以根治,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使一些患者产生了悲观绝望心理,认为性病已无望治愈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甚至更加放纵自己,可能把性病传染给更多的人。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医生钻研医术,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要向患者说明病情顽固难愈的原因,使其对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并说服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增加机体抵抗力,配合治疗,最终战胜疾病。
享乐心理
见于某些屡教不改的嫖娼者及卖淫妇女,这些人受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视传统性道德为桎梏,寡廉鲜耻。或追求性享乐,或追求金钱,视性病如,虽多次染上性病仍嫖娼或卖淫不止。这些人对目前性病的流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这类患者,重要的不仅是治疗其躯体疾病,而且要说服其放弃不良性行为方式,故仅靠打针吃药是无济于事的,更要依靠公安机关的收容教育。
被社会遗弃心理
有些性病患者因曾涉足婚外性行为而自觉堕落,无耻,产生心理,把自己视为“坏人”。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性病患者的歧视,性病患者被认为是道德败坏,下流无耻,不仅领导,同事另眼看待,家人嫌恶,就连某些医生也对其冷嘲热讽,使患者觉得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有些人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作为医生,对性病患者应持理解、同情、帮助的态度,不能挖苦,歧视。并有责任改变社会对性病患者的歧视,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
目前,性病诊治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医病不医人”的错误倾向,即医生只着眼于患者的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其心理因素及有关的社会因素。这种倾向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当前性病的防治十分不利。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不仅发生于器官,细胞上,同样也可引起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反过来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也有着重要影响。就性病患者而言,羞耻感、负罪感可使患者改变其不良性行为方式,有利于性病的控制。过度的恐惧、悲观绝望、疑病心理,被社会遗弃心理可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而享乐心理可使患者沉湎于危险的性行为方式不能自拨,可致反复发生性病,并在社会上传播性病。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说过:“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一个性病患者若只治愈了其躯体疾病,而不解决其心理异常,则其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性病患者,不仅要治疗其躯体疾病,还要研空其心理特点,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对治疗、预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帮助其改变不良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不要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治疗性病的同时,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施以适当的心理咨询,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性病患者的心身得到完全的康复。
羞耻感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由于我国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视淫乱为万恶之首,而多与淫乱有关,故性病被视为:“脏病”、“见不得人的病”,性病患者往往羞于以病示人。一般来讲,羞耻感的轻重程度与地区的开放程度呈反比。沿海开放城市的性病患者羞耻感较轻,而农村患者的羞耻感则较重。从性别来讲,则女性患者更易产生羞耻感。
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患者最希望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尽快把性病治愈。在性病早期,某些患者羞于就医,而自查有关书籍,自我诊治,滥施医药,往往造成病情延误甚至变化,在不得已而去医院就诊时,则羞于启齿,避重就轻,不肯详述病史,或编造病史。这不利于医生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对此,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热情,耐心,并保证为患者保密,切勿居高临下、冷嘲热讽。使患者能放心地讲述病史、接受检查,以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恐惧感
恐惧的产生源于以下几方面:
(1)对性病本身的恐惧:这种心态的产生来源于对性病的错误认识,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除外,大多数性病经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并且不留后遗症。但由于社会上某些宣传过分夸大了性病的危害,使一些性病患者视性病为绝症,担心性病难以治愈,对自身造成严重的永久性损害。未育者担心造成不育或后代畸形,有些患者则担心影响性功能。
(2)担心性病传染给家人,有些患者不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担心一般的日常接触会把性病传染给家人,甚至治愈后亦不敢与配偶同房,整日忧心忡忡,不停地洗手,每天洗外阴。严重的可发生强迫性洗手等心理障碍。
(3)担心单位的领导、同事及亲属、邻居等知道自己的病情而身败名裂。这类患者多求治于游医:个体诊所,或异地求医。就诊时往往编造假姓名、假地址、假单位、不利于性病的疫性监测及患者的随访。
恐惧心理导致机体长期处于警觉紧张状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性病患者的康复。还能引起食欲下降、失眠、心因性阳萎等症。针对这种心理,医生应向患者客观地解释性病对身体的危害,治疗效果及性病的传播途径,并要对患者的病情保密,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切忌随意夸大其辞,恫吓患者。
悲观绝望心理
有些性病如非淋菌性病情较顽固,加之患者往往治疗不及时,用药不适当,不能完成正规疗程等原因而致病情迁延不愈。限于目前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治愈后可复发多次。由于性病长期难以根治,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使一些患者产生了悲观绝望心理,认为性病已无望治愈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甚至更加放纵自己,可能把性病传染给更多的人。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医生钻研医术,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要向患者说明病情顽固难愈的原因,使其对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并说服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增加机体抵抗力,配合治疗,最终战胜疾病。
享乐心理
见于某些屡教不改的嫖娼者及卖淫妇女,这些人受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视传统性道德为桎梏,寡廉鲜耻。或追求性享乐,或追求金钱,视性病如,虽多次染上性病仍嫖娼或卖淫不止。这些人对目前性病的流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这类患者,重要的不仅是治疗其躯体疾病,而且要说服其放弃不良性行为方式,故仅靠打针吃药是无济于事的,更要依靠公安机关的收容教育。
被社会遗弃心理
有些性病患者因曾涉足婚外性行为而自觉堕落,无耻,产生心理,把自己视为“坏人”。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性病患者的歧视,性病患者被认为是道德败坏,下流无耻,不仅领导,同事另眼看待,家人嫌恶,就连某些医生也对其冷嘲热讽,使患者觉得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有些人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作为医生,对性病患者应持理解、同情、帮助的态度,不能挖苦,歧视。并有责任改变社会对性病患者的歧视,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
目前,性病诊治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医病不医人”的错误倾向,即医生只着眼于患者的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其心理因素及有关的社会因素。这种倾向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当前性病的防治十分不利。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不仅发生于器官,细胞上,同样也可引起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反过来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也有着重要影响。就性病患者而言,羞耻感、负罪感可使患者改变其不良性行为方式,有利于性病的控制。过度的恐惧、悲观绝望、疑病心理,被社会遗弃心理可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而享乐心理可使患者沉湎于危险的性行为方式不能自拨,可致反复发生性病,并在社会上传播性病。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说过:“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一个性病患者若只治愈了其躯体疾病,而不解决其心理异常,则其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性病患者,不仅要治疗其躯体疾病,还要研空其心理特点,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对治疗、预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帮助其改变不良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不要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治疗性病的同时,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施以适当的心理咨询,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性病患者的心身得到完全的康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