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关于老年再社会化问题

时间:2024-10-17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

1~1.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人通过学习、认同社会文化准则,确立起与这些准则相一致的心理结构,以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自然人经由特定社会文化模塑,转化为一个能适应现实社会文化准则、参与社会生活并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质言之,社会化就是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准则、知识体系和行为、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已的认知尺度、意志尺度和情感尺度,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2.长期以来,社会化被认为只是青少年的事,但从人格毕生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理应被视为一个贯穿于社会成员全部生活历程的终身过程。

人格的形成并不等于人格发展的结束。事实上,人格是一个随主、客观因素改变而不断组建的动态物。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如制度的改革、生产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变迁等),或个人生活发生重要转折(如结婚、离异、丧偶、搬迁、退休、疾病、衰老等),从而要求主体人格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关系时,不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就都会面临一个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社会化,对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获得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人格发展是连续的,但这一连续过程又表现出与特定生命时期密切联系的阶段性;各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人们以退休为分界线,骤然跨入“老年”群体行列的时候,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便将各种社会再适应的任务尖锐地摆到了他们面前。有效的老年社会化,是人们向老年期顺利过渡的保证。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其继续社会化的完善与否:凡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整,迅速建立起新的角色以代替失去的角色,主动掌握相应知识、技能和规范,保持与家人、社会的和谐关系,并能为自己提供较高活跃水平机会的老人,都能达到社会再适应,获得生活的满足;反之,凡固守原有角色心态,拒绝再社会化的人,则必然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环境格格不入,遭受孤独感和自我失落感等消极心理的折磨,加速心身老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日益丧失作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主体能力,蜕变为一个无法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自然人。

1~3.老年社会化的阻力,除了经济、生活境况和交际范围等方面发生变化造成的客观原因外,主要还在于老年主体的自身障碍。具体说,这类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机丧失。生活目标是个体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机因素。就老年人的心愿来说,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角色仍然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最高期待;而退休带来的丧失职业身份的现实,却往往使他们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无情地剥夺了实现这一期待的机会。面对似乎已失去预期价值、乐趣和魅力的生活,他们心灰意懒,无所事事,看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积极目标,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重新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在这样一种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下,个体继续社会化势必会因动机缺失而难以顺利进行。

②自卑情结。不少老年人难以承认“闲暇身份”的合理地位,看不到这一身份具有任何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将退休视为自己积极角色和社会人格的终结。这一错误认识势必导致退休人员的角色意识中断,造成“认同危机”,时时事事处处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感到窘迫,从而陷入自卑状态。这种消极情绪,又因主体对心身衰老的片面关注,因受到歧视老年人的传统偏见(如认为老年人只能扮演失去社会意义的消极角色,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无可奈何的负担,老年人思维迟钝、观念保守、性情孤僻、不近情理等)的压力,而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自卑情结支配下,主体一方面高度敏感,疑神疑鬼、戒备森严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一方面躲避外部环境的刺激,退缩、胆怯,自我封闭,失去进取心。显然,不破除这种自卑情结的人,是难以顺利进行老年社会化的。

③心理定势。经过大半生的生活磨砺,老年人无论是在认识还是在意志或情感方面,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即主体预定活动方向的整个心理状态。其特点是,主体要求新的活动符合自身固有的思维、价值、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惯性模式)。从消极影响上看,心理定势具有很强的滞后性,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它往往使主体表现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缺乏应变能力等个性特征,阻碍主体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去积极地适应变化着的世界。特别是在老年期生活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它常常成为老年人完成角色转换的巨大心理障碍。不改变僵化的模式,消除心理定势横亘在主体与现实之间的樊篱,个体就难以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完成老年社会化。

2~1.老年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自我认识。首先,老年自我认识要端正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认识。老年人应当理直气壮地肯定自己退休后的闲暇身份,肯定这一身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积极的社会角色。老年人已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并继续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不但理应受到社会尊重,而且应当自尊自重。只有端正了自我认识,老年人才能同社会偏见及自己头脑中的老年歧视观念做斗争,克服自卑情绪,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其次,老年自我认识还包括对老年生理和心理常识的了认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仅仅是社会的事,而且更要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了解老年生理、心理常识,可以帮助老年人对自己的心身状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安排更加符合老年人的特点。例如,有关老年生理、心理研究表明,智力的全面衰退与年龄的关系,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密切;老年人的心身变化也并不都是由于生物老化和智力衰退造成的,经济、生活状况和社会角色、交际范围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精神面貌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心身,常常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老年人便可以提高自信心,保持并改善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营建既符合老年心身特点又富于个性化的积极生活方式。

再次,老年自我认识还包括对自己身体、精神状态,对自己社会角色及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老年人心身状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个体社会环境和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位老人都应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在全面了解自身主体能力和客观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扬长避短,选择对自己来说即充实又可行的生活目标。

②生活技能。生活的内涵丰富多彩,退休后的闲暇,为老年人重建新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新的老年生活,要求主体掌握新的生活技能,而对新技能的掌握,又是使老年生活大放异彩的保证。例如。合肥军分区的一位离休干部,原来对日语一窍不通;离休后经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日语翻译,还收带了一百多名学生。

除了“奋斗—工作型”的生活技能外,老年人还应学习“情趣—适应型”的生活技能。练字、习画、养花、喂鸟、打太极拳、作健身操,直至含饴养孙、料理家务等等,其间都充满了老年生活的乐趣;而要充分享受这些乐趣,就需要掌握许多自己过去不曾具有的新技能。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身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也有许多相应的技能需要学习,以提高自己主体活跃和养生护理的水平,增强生活能力,延缓衰老过程。

总之,在整个老年期间不断地学习新的生活技能,老年人就能主动把握和改善自己的命运,做人生道路上的强者。

③角色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据有某种特定身份、地位,并按照与该身份、地位相适应的预期行为行动的个人,即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套相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着个体在扮演该角色时必须遵守的规范。角色,可以说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它不仅标定了个人的身份,而且指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所有这些角色都不是个体自己主观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老年人所处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使他们失去了某些原有角色,接受了另外一些不得不接受的新角色。在此情况下,若要继续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老年人就必须进行新的角色学习,以期胜任自己的新角色的角色扮演。

新的角色身份,要求角色扮演者遵守新的角色规范。社会对不同角色权利、义务、机会的不同分配,使人们对老年角色抱有新的行为期待。在老人职业身份解除后,家庭成员自然会希望他们能更多地承担起一些家庭义务,如对老伴更加体贴,对子女更加关爱等等。对新角色规范的把握和认同,往往会转化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良性内因。

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注意尽量保持自己与原有人格的一致,要刻意坚持自己原有人格中的积极成分。角色的改变,不意味着人格和人生哲学的蜕化。长期培养起 #p#副标题#e#来的技能、兴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个体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此,老年人应当在新角色的选择和学习过程中,根据新的条件,以新的形式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积极人格要素,以保证继续社会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老年人活动能力的衰减,子女会更期待老人能主动让出在家庭关系中占据的支配地位。这时,老人应当心胸豁达,面对现实,乐观地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并以这些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建立起和谐、健康的角色关系。

④与现实环境保持丰富多彩的联系。自我教育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首先是一个实践过程。闲暇身份和老年生活的崭新意义、无限乐趣,只有投身于其中才能得到深刻的体验。有关心理实验表明,主体活跃水平与接受新刺激的频率成正比。老年人与社会环境隔绝,很容易引起反应迟钝、智力下降和情绪上的焦虑、抑郁;而这一切又会不断瓦解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积极性。为了克服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定势,提高心身活跃程度,老年人除应多参加老年群体活动外,还应以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如与家人和邻里广泛接触,参与必要的社交活动,经常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等等)加强与生活环境的互动联系,接受足够的外部刺激,以保持自身清晰的现实感和肯定并接纳新生事物的热情。

2~2.老年社会化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应当是适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活动特点。按照这一原则,老年社会化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条:

①自我教育。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固然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影响,但就其主导力量看,这一过程更依赖于主体“内省”式的人格自我调整。一般来说,老年人的个性发展更趋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更热衷于内省和沉思,而不大愿意再涉足复杂、多变的环境。这种在主、客观世界关系中由“主动掌握”向“被动掌握”的变化,虽然潜伏着使老年人因沉湎于过去而脱离现实以至于因循守旧的危机,但也因主体具有了更强的自我解剖、自我控制能力,而为老年人进行有意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靠社会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和外部的教育灌输,个人自觉进行社会化的主体意识相对较弱;而老年人则不同,一旦他们选定了自己的新角色,确立了社会化的方向,就会在主体意识的明确指引下,主动、自觉、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掌握扮演新角色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规范。在自觉塑造人格方面,老年人具有特殊的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坚持目的明确的自我教育,老年继续社会化就能够进入良性轨道。

②参与群体活动。随着社会成员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年人对满足精神需要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起来。群体生活是精神需求得以满足的重要场所,缺少群体生活和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依恋,人们就不会得到友谊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等多种高级情感需要的满足。因此,老年人参加各种与自身特点相适宜的群体活动,以保持自己的社会性精神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在老年社团中活动,老年人不但可以增强体魄,愉悦情怀,而且还能够相互勾通扮演新角色的体会和感受,交流生活、学习的技能和乐趣;在与青少年等其他年龄组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接触中,不但可加强双方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消除不同年岁组成员间的社会偏见,而且可以使老年人在传授人生经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强化自己的社会、家庭责任感。此外,在积极的群体活动中,老年人还会接受一种类似于“角色互换”的教育。与不同年龄组成员交往,可以使他们扮演不同的年龄角色(如在青少年面前他们体验着“老年”角色的心理,而在长于自己的老人面前,他们又体验到“青年”角色的心理),并在这一扮演中对新的自我形象、社会对该形象的期待,以及如何处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等,加深理解,消除与现实不适应的心理定势,获得对新角色的充分自我肯定。

③坚持先期社会化。“老年”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动态概念,因此“老年再社会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一个与年龄同步进行的持续过程。衰老带来的每一年龄阶段的心身变化,都为老年人提出了新的适应和继续社会化的任务。对此,老年人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老年人在完成现阶段角色转换的同时,应当提前针对即将面临的下一年龄阶段,提出自己新的角色学习目标,并及早行动,为实现这一未来的角色目标进行各方面的先期社会化,从而能有所准备并满怀信心地迎接自己下一个阶段生命时期的到来。

3~1.中国正面临着强大的老龄冲击,到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将达一亿三千万之多。无庸置疑,老年再社会化须以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为前提,没有整个社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长足发展前提下提供的各种必要条件,老年社会化便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而老年社会化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其结果也必将会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前进速度。因此,整个社会都来关注老年学的研究,从国情出发,多方面入手解决好老年再社会化问题,无论从现实还是历史的角度看,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中国首富之子组建第一白富美公会 说屌丝勿扰
中国首富之子组建第一白富美公会 说屌丝勿

高仿包包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