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
时间:2024-10-17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家庭处于独门独户,农村家庭成为独家独院。家庭与家庭,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发生老化,时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猜疑笼罩,使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他们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希望人们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带来幸福、快乐、充实的生活。由此看来,老年人不仅要求有满意的物质赡养,而且要有满意的精神赡养。
1.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项调查留言中说:“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爱少过分,尊老不足的现象”。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美德。
2.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空虚和孤独的心情,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书信问候,节假日探访,捎一点老人所喜欢的食物,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都将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3.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从心了,小到穿针引线,大至粗重活儿,都需要后生晚辈去主动关心。如果患病卧床,就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4.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言语交流与沟通,可健脑益神。聊天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户短;大至国家政治时事和社会新闻,小至凡人琐事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聊天时,老人既可缅怀留恋过去,又可憧憬幸福晚年,还可交流饮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经验。从聊天中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真是领略真情在人间,体会趣味哲理在百事。
言语交流与沟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儿,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听“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5.环境优美,满足舒适的需求:日本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人进入老年期后有四种丧失,即生活环境丧失、身心健康丧失、亲朋好友丧失和生存目的丧失。所以老年人要求生活环境好些,以满足其舒适感的需要。有活动场地进行锻炼,以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参加活动可结交新的朋友,以排除孤独感。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在城市建设时,要给老人健身、娱乐、养老多留些空间,以满足他们欢度晚年的心理需求。老年人需要有一个整洁、优雅、舒适、安静的环境,这是老年人休养生息、健康长寿的条件。
6.要注意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长期患病的老年人心理变化是复杂的,由健康人转变为“病人角色”,会很不适应,内心向往健康,便产生焦虑不安、烦躁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安慰、支持和帮助。通过家属子女关怀、照顾,使老年人在患病期间能够安心养病,保持心情愉快,争取早日痊愈。
居丧老年人(指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剧烈,很多人由于不能较快地适应新情况而致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早衰、早亡。一位研究者指出居丧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可分为七个阶段:震惊、心情纷乱、强烈的情绪波动、有罪感、孤独、宽慰自己、重建新的心理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法缩短这些阶段,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心理适应。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居丧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也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于居丧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影响举足轻重。因此,子女应该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主动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支持老年人的各项正当活动,鼓励老人培养自慰心理,避免自责心理、转移注意重点、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只要居丧老年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再加上子女和其它方面积极配合,那么他们的心理适应会尽快建立起来。
从广义上讲,孤独老年人是指一切不和青壮年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孤独感较强,还有自卑、被抛弃感等消极心理。他们是一群格外需要得到社会关心和照顾的老年人。孤独老年人的子女亲友应该责无旁贷地去帮助他们,社会福利事业也应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使他们在社会大家庭中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不仅有许多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活跃在生活的各层次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身体不健康、心境不愉快的老年人。我们要注意研究这些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