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很重要 长寿就要依靠它
时间:2024-10-1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好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很多的疾病都是因为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好造成的,长寿是需要健康的体魄的,要想有健康的体魄,我们就要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开始。
我国古代不乏“节食”的论述。孔子主张“食勿求饱”;《管子》也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隋唐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人们要想长寿,就必须“以食半饱法定自辅”。这些论述大多很正确,并且已被后世的科学实验所证明。
著名营养学家与老年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克莱德.麦卡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将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均保证必要的营养供应,但对甲组小鼠限制饮食,而对乙组小鼠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取食,结果乙组小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长,而甲组小志300天-1000天后,骨骼还在缓慢地生长着。乙组小白鼠不到两年半已全部死亡;而甲组鼠却活了3-4年,且患病率也小得多,该实验经过多次重复验证,结果一致。这就是老年学研究中最惊人的“麦卡效应”。
当代著名老年学家罗斯用人类的近亲——猴子,做了同样的实验。他们选择了200只印度猴,对其中100只供应充分的粮食,不加任何限制;而对另100只则只供应7成的粮食。所用饲料中所含必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相同,经观察125种实验指标,得出如下结论:吃七分饱的猴子,代谢速率下降,体温相对较你菜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比“不限饮食”组高两倍,血脂和血压也比不限食组低一成左右,同时,其胰岛素被利用的阻力较低,说明不易罹患糖尿病。
研究发现,降低饮食中的热量,会降低身体的代谢速度,从而提高代谢效能;限制饮食能延缓机体免疫功能衰退, 降低自由基反应水平,从而减缓自由基对机体细胞的损伤。
饮食与机体热量消耗有密切,这在动物表现十分明显,摄食量大,体温高,耗热量多的鸟类普遍短命;而海水的温度低,相对摄食量少,很多海生动物与近水的爬行动物是长寿的,梭鱼可活200-250年,鲸鱼可活300-400年,乌龟的的正常寿命为100-175岁;鳄鱼为200-300岁,它们当中有的摄食一次可维持数天甚至数月,它们的寿命普遍较长。 #p#副标题#e#
人类也有类似的趋势,吃得多,活动量大,心率快的人,一般不会长寿。美国波士顿流行病学家弗雷明.哈姆博士曾对5000余人连续40年作了跟踪观察,发现安静状态时心率超过80次/分的人与低于70次/分的人相比,死亡率高2.6倍。体温降低可减慢心率,更重要的使代谢率下降。据研究,当体温降到30摄氏度时,代谢率约降低一半,机体的氧消耗量约为正常时的50%。
科学家在研究生命本质时主发现,生物体都有其特定的生存能,此能一旦释放完毕,生命即告结束,对动物心率与寿命关系研究显示,好象8亿次心跳是动物生命的极限,凡心脏跳够8亿次者,就会寿终正寝(因疾病或意外死亡者除外)。心率越快,寿命就越短。老鼠每分钟心跳900次,两年死亡;小燕子心跳更快,每分钟1200次,只能活1年多;大象的心率为30次/分,活50年;乌龟的心率不足10次/分,可活150年,这也表明寿命与生物的代谢有着密切关系。
对世界各地人均寿命的观察发现,居住在寒带的人比居住在热带的人寿命长,挪威,瑞典,芬兰诸国靠近北级,都以长寿著称,而赤道炎热地区的长寿者则极为罕见。
许多冷水浴与冬泳者都长寿,而一到冬天便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起来的人,不仅不长寿,还容易罹患一些疾病。
所有这些有关“节食”的论断都告诉人闪,在保证基本营养的前提下,不要吃得过多,限制食物的热量。由于脂肪产热量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所以宜选择低脂肪饮食。生活环境宜凉爽而不宜过热。另外,情绪平衡,静坐,气功等以静为主的锻炼,都能使体温稳定,心跳缓慢,而有助于长寿,再者就要预防感染性疾病,避免发热。
习惯是日积月累所养成的,一朝一夕很难改变。但是只要坚持恰当的节食,而不是忍饥挨饿地减肥,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