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消费慧眼辨真伪
时间:2024-10-20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保健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让更多人意识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性,也丰富了医疗市场。但也有少数保健品出现操作违规现象。在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时,本报提醒消费者,要睁大双眼辨清真假,理性购买和消费保健品。
现象一义诊谨防挂羊头卖狗肉
家住边东街的吴大妈晨练回来,看见社区挂着写有“老年人健康义诊活动”的横幅,刚上前就被拉住做起了检查,检查结果她缺少钙、锌、铁等营养元素,于是“专家”建议服用某保健品,在极力说服下,吴大妈最后买了5盒“XX口服液”,几天后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原来她根本不缺乏这些元素,只是血脂有点高。据悉,有的商家还打着“免费赠送”的幌子进行集会,有的甚至一次吸引几百人参与,前段时间,西安市红庙坡、长安县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警示:义诊是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不能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打着义诊的幌子推销药物和保健品。目前,全国范围的医疗市场整顿活动中,义诊已被列为重点整顿内容之一。
现象二检测天下少有免费午餐
在一些药店或街头经常可看到这样一幕:柜台前摆着看似很高档的仪器,如“心脑血管10项指标免费检测”、“肠胃道疾病检测器”等。检测后数据单一般消费者也看不懂,工作人员就会问是否有一些通俗常见的症状,如头疼、头昏、心慌等,将其解释成为相应病症的表现,然后才进入正题,介绍某种产品是如何如何有效,很多更为严重的人服用这种产品恢复正常了。
警示:身体是一个大机器,通过检测可以清楚零件的运行情况,但检测一旦被某种商业目的利用后,性质也随之变化,保健品消费如果是为了推销产品,这个挣钱的“道”也就消失了。
现象三祖传秘方不一定个个是奇方
李小姐手上出现瘙痒,刚好在某产品派发的宣传单上看到了这种情况的说明,而且产品是祖传秘方,谁知买回去一用,瘙痒没好反倒加重了。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国粹,民间也流传有不少“祖传秘方”,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甚至药到病除的奇方、妙方,但是有一些保健品动辄给自己贴上“祖传秘方”的金子,尤其是一些江湖游医的所谓“祖传秘方”,可能只是普通中草药中添加一些无关痛痒的成分而已。
警示:作为普通大众,如果患了病,最好还是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祖传秘方”,否则有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一些骗子就是利用人们对中医较为信赖,才以此作为突破点达到销售目的。
现象四电视直销“现场模拟”莫轻信
一个人服用了某增高保健品,几天之后就增高了几十公分,这种直接现场演示的电视直销方式近几年越来越少了,但并没有消失,偶尔还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情景。产品演说者极为激情,一些产品过分夸大产品功效,有的甚至采用计算机数码技术,制作出了“逼真”效果来演示,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不少电视直销保健品售后服务差,质量没有保证。
警示:建议消费者尽可能选择到现场购买的方式。如果通过电视直销方式购物,也要注意保留消费凭证,当遇到消费纠纷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同时消费者不可轻信电视直销广告的宣传,以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
现象五暴利高价格中雾里看花
这些年来,保健品品种越来越细分,包装也越来越精美,而价格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礼品保健品,价格更是“雾里看花”。据业内人士透露,有些保健品利润达到了100%-200%之多,由于单一保健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有些产品在两三年之后改头换面,以另外一个名字和包装上市,而且价格往往定的比以前更高,使人趋之若鹜,也成就了保健品的高利润。
警示:保健品的作用是预防疾病和日常保健,人们在消费时,不要光盯着价格高低来购买,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身体是否需要,当保健品越来越多地被作为礼品送人时,不要人云亦云,对有些价格高的洋品牌,也不要盲目崇拜。
现象六成分警惕非法添加药品
记者随卫生监督、药监部门检查销售保健品时,曾发现一些产品中非法添加药品成分。尤其是一些减肥保健品,比如有的减肥产品为追求效果非法添加禁药“芬氟拉明”等,服用这种产品可能会因为剂量问题引发身体不适,因为药品是有严格用量规定的,而保健品相关法规规定:保健品中不能非法添加药品成分,一旦非法添加,将被视为假劣产品,要予以没收和销毁,可能是利益驱使吧,市场上依然有这样的产品出现。
警示:一些保健品没有经过审批,擅自生产;有的冒用卫生部的批准文号。卫生监督部门提醒人们,购买保健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品牌、产品批文及外包装左上角的保健品标志等,以免上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