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性心理
时间:2024-10-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更年期是成年走向老年的过渡。妇女更年期介于45-55岁之间,男性约在50-60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角度而言,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比较成熟和干炼,但由于他们肩负重要的社会及家庭责任,身内内分泌改变以及其他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和老化,导致他们在性心理方面存在一些特点。
空巢综合征 人到更年期,事业有一定成就,但仍肩负重任,心理应激较多。此时子女已长大成人离去而出现空巢综合征,如仍与孩子住在一起也可能成为应激的来源。随着年龄增长,不再担任行政职务或已退休、离休,发生社会角色变化,不免增加心理上的困扰。成年阶段忙于工作和家务(包括抚育和管教孩子),夫妻之间较少情爱上沟通,及至孩子离去和双方退休在家,朝夕相处即显露出一些不协调或格格不入的局面,在性爱和情爱方面不如年轻时那样热烈。一些妇女认为绝经标志着性生活的终结,不情愿适应丈夫的性要求,常常导致夫妻感情生活恶化。
围绝经期和绝经期综合征 妇女更年期或绝经期的概念近年来得到发展,称之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持续数年之久。绝经期对妇女是危机。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于1987年11月到1980年2月对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查,发现70%的更年期妇女有心绪症状,约4.4%发展为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妇女不仅蒙受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由于家庭环境变化和性格改变(主观、唠叨、易激动)可引起婚姻和家庭矛盾,甚至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由于阴道和子宫粘膜萎缩,自然影响她们的性体验和性表达。然而,绝经只是反映卵巢功能减退,并不明显影响妇女的性体验和性表达。事实证明,一个在绝经前一直保持有规律性生活的妇女,绝经后仍可保持良好的性适应,甚至60岁以后仍如此。妇女对绝经所持的负性态度,极大地影响她们的性适应。要明确告诉她们,绝经期的到来不是性生活的终结。(妇女1/3岁月在绝经后渡过),而是如何愉快地去适应和对付这一过渡所带来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
更年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减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冠状动脉疾病。基于同样原因,妇女盆腔组织、神经一肌肉系统、血管以及其他器官都会逐渐发生改变,阴道粘膜萎缩也增加发生局部炎症的机会。由于诸多心理、社会因素和内分泌改变的影响,可出现绝经期综合征,表现潮热,出汗等血管运动症状和烦躁、焦虑、紧张和抑郁等心境改变,这些都会增加更年期妇女性适应的困难。严重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应去妇产科或精神科诊治。
性心理调适 一些原因可能会影响更年期夫妻的性欲和性生活的协调。男性在50岁左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指家中)和承上启下(指事业)的中坚地位,是创造活动的关键时刻。为了事业他们往往投入极大的精力和体力,而其时身体生理功能下降可能与社会事业的实际需要发生矛盾,容易导致身体疲劳。由于注意力投向工作,加之身体的疲劳,便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性冷淡。女性方面,随着卵巢功能衰退和心绪的变化,在性爱和情爱方面也会出现淡化现象。另方面,男性比妇女衰老较晚和较慢,许多50岁左右的男性在事业发展和社会活动方面显示出巨大的魄力,会成为异性崇拜的目标,无形中增加了男性的优越感。更年期妇女常出现躯体形态的改变,如肥胖、不灵活、苍老、失去往日的娇姿和魅力,这样就会使妇女在丈夫面前发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失去对丈夫的吸引,导致在性生活方面现被动应付,而不主动地唤起性欲。在夫妻生活中,如果一方总是被动配合,势必影响性生活的和谐,达不到性的高潮,长此以往会发生发生性兴趣缺乏和性冷淡。因此,更年期对妇女是一困难阶段,丈夫应对这些暂时性生理变化给妇女带来的不适予以谅解和容忍,对他们的痛苦予以同情和关怀,这样既有利于她们渡过更年期,也有助于家庭和睦和性适应。
更年期夫妻虽然面对平淡的生活、繁忙的工作和无味的家务,仍应经常共同缅怀甜密的初恋和激情的新婚,不断增加彼此间的理解,一起感受家庭生活和夫妻生活的温暖。适度的利用性爱来激发情爱是很重要的。当双方遇有困难(工作不顺利,亲人或挚友去世)时,这样做可起安慰和支持作用。合理的性生活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可以防止因生理和心理、社会等复杂因素而引起性淡漠和性衰老。
夫妻双方都应注意性美感的调节,不断地留意对方的感官爱好和审美特点,经常调整自己的风度、打扮和言语,把自己应有的美尽量显露在配偶面前,随时让对方体验到情爱和性爱的美好感受,把“性”引导到深厚的情感之中。夫妻一方有病,应倍加关心和照顾,如不影响疾病的恢复,仍可保持适当的性生活。
家庭条件不良(如居室不宽阔,子女同住,照料风烛残年父母等)、工作压力和潜在第三者等因素都会对更年期性生活带来影响,需要妥善予以解决。无论年龄如何,两性之间性欲的个体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更年期亦不例外。由于更年期对妇女带来的困难较多,这种差异(男性性欲强,妇女性兴趣低)更加显著,需要夫妻双方认真地协调与配合,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否则会影响性生活的协调,有损彼此情感交流。性欲和性能力的强弱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的,而性生活不协调又成为许多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而且互为因果,因此不能强调工作和家务忙而忽视性生活的适应。
其实,豪宅、名车、高薪就一定会带来快乐吗?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金钱并不能买来幸福,可是人又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渴望通过这些比较来获得社会认同,一旦失败,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攀比等外界的不良刺激都会引发人的内心深处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够,就会因此而导致心理异常。
溯源:爱攀比源于家教环境
成年人的虚荣心从何而来?说到底,这与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你看,隔壁囡囡又考了100分,你怎么只有98分?”“外婆留出500块作奖金,你们5兄妹谁期末考试表现最好,就奖给谁!”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家庭里,父母喜欢把子女和邻居、亲戚家的孩子比,相貌、成绩、聪明程度等;在学校里,老师则喜欢根据排名来评定一个孩子的用功程度。
从一个孩童起,大多数人就必须面临无所不在的竞争:3岁的时候和邻居家同岁的孩子比个子高、上幼儿园和小朋友比谁认字多、上学以后要比谁成绩好、谁能上名牌中学、大学,连报一个钢琴、画画的兴趣班,也要比谁最出类拔萃,谁可以被选拔参加区级、市级、国家级比赛。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助长这种攀比的风气,过度地关注财富榜上排名考前的名人,动辄出书的所谓天才少年,给大部分人都造成了心理负荷,并以此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而环境影响的结果是,成年以后他们的自我认识也是建立在与周围世界比较的基础上:我很优秀,因为我比其他人聪明;我很幸福,因为我家庭出身好、工作待遇高。而“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终生要追求的是什么?”这些关乎人生基本幸福感的哲学命题很少被认真思考过。
对策:克服自卑先认识自己
在攀比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不仅对自我认识不够客观,而且还容易产生自卑情结。例如,一个考上全国名牌高校的青年,虽然平时不可一世,但遇到哈佛、耶鲁等名校留学归来的同龄人时,又会觉得自己矮一截。而同学聚会恰恰是各种攀比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因为和自己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更能反衬出自己今日的得失来。对产生自卑情结的人来说,他们为了克服自己内心强大的焦虑感,会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让自己别出苗头,例如一位貌美但老公不争气的女性,也许会在同学聚会时穿上低胸装,来暗示自己虽然家庭失败,但青春依旧。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自信,否则她哪怕穿着运动装,也依然会觉得自己受关注、值得被爱。
对这类存在自卑情结的人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例如在同学聚会前可以给自己列张表格,优点写一边,弱点写另一点,最后通过这样的权衡,你会发现,虽然自己薪水不如其他人,但事业刚刚起步,而自己后劲很大;或者虽然老公没别人能干,但他对自己很体贴,家庭幸福美满。
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并对自己的弱项和遭遇的失败持理智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过分气馁,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样自卑就失去了温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