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健身法
时间:2024-10-1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 易筋经健身法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义,“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易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内容]
易筋经健身法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经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练功,《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经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
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第1势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腘微松。
(2)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内向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不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一平面上。
第2势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升,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
第3势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3、摘星换斗势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动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5、出爪亮翅势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九鬼拔马刀势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尽可能有向上。
(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上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7、三盘落地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颈上托,高不过收,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动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8、青龙探爪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9、卧虎扑食势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动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饿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0、打躬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下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1、工尾势(掉尾势)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二、易筋经外功
练功时 #p#副标题#e#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
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向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
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相对,两臂稍屈: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至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交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坚,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1式:两臂落下,两拳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临床应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可显著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势”,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忌用。上述患者采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式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按语]
本功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是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外壮筋骨皮肉。
易筋经内功是近人据易筋经十二势而改编的,因其有显著的强身壮力之效,故现代普遍地采用并作为推拿医生的基本功训练。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内容]
易筋经健身法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经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练功,《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经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
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第1势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腘微松。
(2)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内向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不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一平面上。
第2势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升,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
第3势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3、摘星换斗势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动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5、出爪亮翅势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九鬼拔马刀势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尽可能有向上。
(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上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7、三盘落地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颈上托,高不过收,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动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8、青龙探爪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9、卧虎扑食势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动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饿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0、打躬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下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1、工尾势(掉尾势)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二、易筋经外功
练功时 #p#副标题#e#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
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向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
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相对,两臂稍屈: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至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交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坚,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1式:两臂落下,两拳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临床应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可显著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势”,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忌用。上述患者采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式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按语]
本功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是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外壮筋骨皮肉。
易筋经内功是近人据易筋经十二势而改编的,因其有显著的强身壮力之效,故现代普遍地采用并作为推拿医生的基本功训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