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身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 让我欢喜让我忧!

时间:2024-10-1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

在人们心目中,维生素类药物都是“补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维生素类药物犹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随便,有时饭前吃,有时饭后服,没有规律。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类似下文的报道:

大量的维生素A会减少健康人大脑中的血流量,引起头痛头晕。此外,还会损害手臂和腿部的关节。

过量服用B族维生素,也会引起许多问题,如过多的维生素B6可以使人体神经中毒。

过多的维生素C可以引起胃痛和肠功能失调。同时,大量服用维生素C还可影响红血球的产生,使人身体虚弱、疲劳。

维生素D服用过多可能会引起维生素D过多症,表现为口渴、眼部发炎、皮肤瘙痒、呕吐、腹泻、尿频以及引起人体空腔脏器的异常沉淀。

维生素E过量使用会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如与雌性激素合用,还将引发血栓性静脉炎。

另外,大量服用维生素还会影响服用其他药物的效果,而服用维生素一旦上瘾,突然停止服用,会引起身体不适。

看了这则信息,相信很多人都很惊讶—维生素也这么可怕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上述观点未必正确,这里有一个是否“长期过量”服用的问题。

懂得些毒理学的人都该明白一个道理:有毒无毒,关健是量的多少。让一个人一顿吃2斤米饭,肯定会把一个人撑死,没有人会那么干。同样,也不会有人一口气吃半瓶维生素C或100粒维生素E。即使偶而吃多了,也未必就出现上述的症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曾在驳诉“维生素C能致癌”的新说法中反复强调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样的结果随时会有,但要成为科学的结论就要经得起很多次的重复。一个结果、一次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到底要不要服维生素

从200多年前开始,人类就认识维生素(维生素C)了,最后一种维生素(维生素E)被发现到现在也已经70余年,但是科学家对维生素的研究从未终止。像其他受关注的事物一样,服用维生素保健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争论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意义的争论了,而是哲学态度的冲突。面对大量的但仍然是有限的研究,保守主义者认为,用维生素保健仍然缺乏证明其有效并且绝对安全的证据,所以反对服用维生素保健;而实用主义者则认为,哪怕是或许有效和相对安全就值得一试,所以支持服用维生素保健。显然,现在后者的声音占了上风。

90年代以来,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做法已日益流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维生素制品被摆在食品超市中出售。不久前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调查表明,有43%的人服用多种维生素来防癌。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某些人群,特别是白领女性等服用维生素是非常普遍的。仔细分析,服用维生素出自两个目的:

一种情形是缺而补之,以预防维生素缺乏,其目标是达到维生素的生理需要量。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维生素的每日推荐量(RDA)的剂量通常很小,即使加上食物摄入的部分,维生素的总摄入量也只是略多于生理需要量。因此不必担心维生素过量中毒或者有什么副作用,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维生素缺乏相当普遍,例如偏食的儿童、对体重敏感的青少年、不吃早餐的人、饮食不规律的成年人、减肥者、素食者、营养需要大增的孕妇和乳母、疾病患者、饮食受限的老年人、食物过精过细的人、从不关心食谱的人等等,此时补充适当剂量的维生素是有益的。大量的研究也表明,补充生理剂量的多种维生素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能力。因此,如果不是只重视维生素补充剂而轻视食物,也不试图用维生素补充剂代替食物,并且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那么补充适当剂量的维生素就是可取的。一些权威的营养学家如苏祖斐、沈治平、方圻等均有每天服用小剂量维生素的习惯。

另一种情形是“不缺也补”,即使用大剂量维生素延缓衰老、美化皮肤、防治疾病和癌症,实际上这已经与机体是否缺乏维生素无关。

这种补法招致更大的争论。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种做法,即使那些效果并不都是真的,但大剂量服用维生素的确有效果,即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并不绝对安全,但只要注意掌握剂量,毒副作用是很容易避免的。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在与记者谈话中透露,他已坚持服用维生素C达10年之久,一般每日的服用量为400毫克。

上海人摄入维生素略显不足

据最近上海地区居民营养调查显示:上海人每人每天维生素A的摄入量只有573.4微克,摄入量是供给标准的69.91%,明显不足。维生素B1,每人每天的摄入量也只有1.2毫克,摄入量是供给标准量的88.6%。维生素B2,每人每天摄入量也只有1.0毫克,摄入量是供给标准量的75.4%,都显得不足。

认识维生素

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维生素有10多种,从最基本的生物化学概念来看,它们是这样的一类有机物: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小,但生理作用很大,因为它们往往作为体内一些重要酶的辅助成分,参与广泛的生化反应,决定了某些十分重要的代谢过程。因此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主要有维生素A、D、E、K、C、B1、B2、B5、B6、B12、叶酸、生物素、胡萝卜素等。维生素按其溶解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维生素A、D、E等为代表的脂溶性维生素;一类是以维生素C、B1、B2等为代表的水溶性维生素。

与我们熟悉的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维生素虽然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但本身并不含有能量,所以补充维生素不会导致通常所说的营养过剩,也不会引起肥胖。同时,由于其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供给,一旦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则无一例外地引起相应的代谢障碍,并表现出相对特异的临床症状,例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坏血病;维生素B1缺乏导致脚气病;尼克酸(有时也称为维生素B5)缺乏导致癞皮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典型表现已不多见了,更多的是非典型的亚临床缺乏状态。

经常上感——是不是缺乏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A最容易识别的变化是夜盲症,但此症状仅在维生素A严重耗竭时才出现,轻度维生素A缺乏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略。

维生素A缺乏首先累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及其附属腺体,以及消化腺等的上皮表层,可以使正常未角化的角皮表化,降低或尚失功能。缺乏维生素A的常见表现如下:

眼部:以干燥、溃疡、角膜与结合膜干燥症为特征的角膜软化症。

支气管呼吸道:维生素A缺乏时,支气管呼吸道上皮粘液分泌变成为角质化,由此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同时,肺和其他组织的弹性也降低。

皮肤:出现表皮角化和干燥,可见累及毛囊和皮脂腺的丘疹,尤以四肢为明显。

泌尿生殖系统:维生素A缺乏症常并发尿路结石。生殖异常包括精子生成障碍,睾丸变性,流产和胎儿畸形。

预防用量:婴儿1500单位,1~6岁1日2500单位;男性成人1日5000单位;女性成人1日4000单位;孕妇1日5000单位。

缺钙——是不是维生素D在作怪

一般认为,只有钙与磷酸盐的血浆浓度适宜时,才呈现骨形成的正常速率。维生素D缺乏时人体吸收钙、磷能力下降,钙、磷不能在骨组织内沉积,成骨作用受阻。在婴儿和儿童,上述情况可使新形成的骨组织和软骨基质不能进行矿化,从而引起骨生长障碍,即所谓佝偻病。钙化不良的一个后果是佝偻病患者的骨骼异常疏松,而且由于支撑重力负荷和紧张而产生该病的特征性畸形。

在成人,维生素D缺乏引起骨软化病或成人佝偻病,最多见于钙的需要量增大时,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该病特点是骨质密度普遍降低。另外,白领女性中维生素D缺乏有增加趋势。专家分析认为,这与现今女性追求美白、瘦身的风气有关。过分美白,特别是极少接触阳光者会导致皮肤合成不足;而追求瘦身,过分素食导致膳食供给亦显不足,从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

预防用量:成人1日400~800单位;儿童1日500~1000单位。

倦怠、疲劳——是否用点维生素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多种反应,如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从组织水平看,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与细胞间质的合成有关。包括胶原、牙和骨的基质,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接合物。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坏血病时,伴有胶原合成缺陷,表现为创伤难以愈合,牙齿形成障碍和毛细血管破损引起大量瘀血点,瘀血点融合形成瘀斑。轻度缺乏维生素C的患者常表现为倦怠、疲劳、牙龈出血、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此外,维生素C还可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 #p#副标题#e#加血管弹性,刺激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长;具有中和毒素,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的解毒功能及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抗组织胺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新近的研究还表明,维生素C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作用,如让胆固醇值下降;防止女性卵巢过早老化,维持正常排卵;缓解精神压力等,因而白领阶层女性更应适当补充维生素C。

头痛、失眠——别忘了维生素

维生素B1是人体能量代谢,特别是糖代谢所必需的,故人体对硫胺的需要量通常与摄取的热量有关。当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最大。维生素B1还是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当维生素B1缺乏时,按其程度,依次可出现下列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干性脚气病)、心血管系统反应(湿性脚气病)、Wernicke(韦尼克氏)脑病及Korsakoff综合征(多神经炎性精神病)。

正常人群中,轻度缺乏维生素B1者十分普遍,但容易被忽略。缺乏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体弱及疲倦,然后出现头痛、失眠、眩晕、食欲不佳等症状。个别的还会出现浮肿,血压下降和体温降低等体征。

口角干裂、口腔溃疡——维生素B2有奇效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核黄素在一般食物中含量都很少,因此人群中缺乏B2的发生率很高。同时核黄素缺乏常与其他维生素缺乏并存,很多症状也并非核黄素缺乏所特有,因此诊断较难。临床上诊断多采用先服用后确诊的方式。

核黄素缺乏一般表现为疲劳,工作能力下降,伤口不宜愈合等。特征表现主要是口腔溃疡、口角干裂、唇粘膜脱屑、色素沉着;睑缘炎症,眼睛充血、畏光、流泪等;舌肿胀、舌触痛;皮脂增多,轻度红斑等。

新近的研究还表明,核黄素与人的性生活质量有关,当人体缺少核黄素,尤其是严重缺乏时,人体腔道的粘膜层就会出现问题,引起粘膜病变,造成粘膜细胞的代谢失调。对于女性生殖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则更为严重,典型的症状有阴道壁干燥、阴道粘膜充血、溃破等,往往会直接影响性欲,造成性欲减退、性冷淡。维生素的发现

维生素英文vitamin(生命胺),音译为维他命,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类有机营养素。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Funk),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将维生素按A、B、C……排列起来,一直到到L、P、U等共有几十种之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又发现维生素B是一个复体,遂又逐级细分。在这期间化学和生理学突飞猛进,科学家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维生述的状态,而将许多维生素冠以化学名称,如维生素B1称之为硫胺素,维生素B5称之为烟酸等。

误区

饭前饭后吃维生素都行

在人们心目中,维生素类药物都是“补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维生素类药物犹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随便,有时饭前吃,有时饭后服,没有规律。

其实,服用维生素类药和用其他药一样,也有一定的规定、要求和注意事项,那就是饭后服。因维生素类药口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若在饭前服用,因胃肠道没有食物,空腹服时药物被迅速吸收入血,致使维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尚未被人体利用之前即经过肾脏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使药效明显降低。

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空腹服利用率减少,而饭后服吸收率稳定,吸收率随给药量上升而直线上升。这是由于进食后使胃内容物排出速度减慢,使药物被缓慢运送到小肠上部,避免了吸收机制中的饱和现象。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