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学生情绪
时间:2024-10-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针对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现状,南开大学率先开设了选修课程“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心理瑜伽”。
据称,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自己的情绪特点和影响情绪波动的因素,特别是导致不良情绪的因素,并科学有效地寻找最适合的调节方式,建立和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在“情绪管理”的课堂上,游戏、讨论、情境模拟、自我陈述等丰富灵活的形式都被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了解适当宣泄消极情绪的必要性和方法。学生们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结合当前大学生成长现状,笔者认为,大学生情绪的确该“管理”一下了。南开大学率先开设“情绪管理”选修课程,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大学生成长中陆续暴露出一些严重的思想心理问题,并且已经直接反映到行动上,迅速演变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很是令人担忧。问题之一是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增多,问题之二是大学生暴力日益严重。
最近几年来,我们不断从媒体报道中看到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据哈尔滨市权威部门统计,2007年5月1日至21日,该市发生39起自杀事件,其中大学生至少可达10人。有数据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件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为116起;2006年为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可否认,大学生自杀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有求职失败自杀,有恋情受挫自杀,有郁闷症等心理疾病自杀,还有因其他原因自杀。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大学生自杀者是因为长期以来对自身的消极情绪无法进行良好有效排解而走上自杀道路的。
除了自杀事件之外,在大学校园中逐渐增多的大学生暴力事件,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仅从北京高校云集的海淀区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大学生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2005年被公安海淀分局刑事拘留的大学生是2000年的3.8倍,大学生犯罪人数上升了282%。大学生犯罪行为也并非人们想像中的高智商犯罪,恰恰是敏感孤独人群才会出现的“刺激——反应型”暴力犯罪。从云南的马加爵残杀同学案到刚刚发生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都是大学生中的典型暴力案件,它们都严重触痛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敏感神经。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杀人案件,都有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行为人都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可怕的是,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曾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有22.5%的被访者承认自己有过心理疾病!
事实已经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也得到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心理辅导。这些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应当看到,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关问题仍然没有明显减少迹象,因此,我们亟需丰富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使其更加实用和有效,更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情绪的内化,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开设“情绪管理”课很可能能够弥补现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不足,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控制和情绪调节,更能起到釜底抽薪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