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箍围疗法

时间:2024-10-1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箍围疗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本疗法古称“帖法”、“帖熁”、“围药”,即根据病情选药,研为细末,并酌取醋、酒、药汁或油类等调敷于患处四周,以箍束疮毒,消散痈肿,故以为名。

本疗法起源甚早。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对本疗法有了相当翔实的载述:“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其药开孔,令泄热气……凡痈,无问大小,亦(已)觉,即取胶(膏)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软纳纳然,称大小,当头上开一孔如钱孔大,贴肿上令相当,须臾干急。若未有脓者,即定不长;已作脓者,当自出。若以锋针当孔上刺至脓,大好。至瘥,乃洗去胶。”该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确有疗效的箍围验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则专篇论述“治痈肿贴熁诸方”,并将其具体操作方法、换药方法及其寒温贴熁辨治方等作了全面的介绍。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称“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聚结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已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则强调“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就是因为本疗法施用得当,确有初起者令其消散,已坚者促其破溃,溃脓者拔其余毒之效。

[基本内容]

一、治疗原则

痈疽疮肿性质有寒热之异、病势有深浅之别,因此,在选用箍围药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外精精义》指出:“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头生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凉药贴熁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其药亦异,以是不可不辨也。一般说来,痈疡疮肿表现为红、肿、热、痛之急性过程者,应选取金黄散、玉露散等药性寒凉诸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其表现漫肿不高,不红不热等慢性过程,或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者,可选用回阳玉龙膏等药性偏温诸方以温经散寒,祛瘀化痰。介于上述热证与寒证之间而表现为半阴半阳者,可选取药性平和的冲和膏等方,以疏风行气,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二、常用箍围药

1、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上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本方对痈疽发背、诸般疔毒疮肿、湿痰流火、乳痈丹毒等症之急性期,或迁延不愈而表现为阳热实证者均可应用。

2、玉露散:芙蓉叶不拘多少,研为细末,随时调敷。也可酌加赤小豆、大黄、黄芩、黄柏、泽兰叶等。用于痈肿疖疮、乳痈不消、肠痈等证,尤适于漫肿红焮、疼痛无明显肿块者。

3、冲和散:炒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于痈疽发背阴阳不和,肿势不扬、微红灼热、疼痛不甚之症,也可治疗骨疽流毒等症。

4、回阳玉龙散:草乌、煨干姜各90克,赤芍、白芷、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于痈肿漫肿、不焮痛发热之阴寒证。

三、操作方法

1、调敷赋形剂:

根据患者病情性质与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如箍围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以金黄花、蒲公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辛通散邪之长等等。现多用凡士林油配制,尽管也有配制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总不如按照患病情况采取不同的赋形剂调敷来得针对性更强一些。

2、箍围敷贴方法:

先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赋形剂,将箍围药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如果箍围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鲜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用。病人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医生将患处洗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把箍围药敷贴于患处。有些部位在敷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

上箍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疮疖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便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般应略超出其肿起外缘。

[临床应用]

本疗法对痈疽、疮疖、丹毒、瘰疠瘿瘤、毒虫咬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在其初起阶段,用箍围药涂抹敷贴后大多可立见功效;病情较重者,亦可配合汤剂内外同治,以缩短病程。箍围治疗而使其毒聚脓熟,可用针、刀决破排脓;脓溃以后,可敷贴提脓祛腐、活血生肌类的药膏(参见“薄贴疗法”),以促使其疮口早日痊愈。

一、锁喉痈(颈部蜂窝组织炎)、丹毒、毒虫咬伤

出现焮红肿痛而无明显结块之阳证者,可用玉露散适量,加入菊花、丝瓜叶、蒲公英等鲜草汁,或金银花露调成糊状后箍围外敷。初起者,也可将新鲜野菊花、大叶芙蓉花、蒲公英等酌取一二,捣烂箍围;成脓期,可用玉露散加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细末,以蜂蜜水调敷患处。

二、痈疽、疴疮、疖肿等

出现红肿热痛而有肿块者,宜以金黄散适量,加入菊花丝、瓜叶汁或金银花露调敷患处。如急性乳腺炎(乳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还可用鲜蒲公英150克、野菊花45克、连翘30克、乳香5克合捣外敷,或取鲜仙人掌150克去皮刺,捣烂箍围。疖肿、疔疮,可用露蜂房1个,烧存性,酌加大黄、黄连、黄芩粉,用茶油或麻油调敷。

三、化脓性骨髓炎、乳腺增生及纤维腺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等

初起阶段或慢性时期,无明显的寒证或热证表现者,宜以冲和散适量,加入葱汁、陈酒调敷,可起到活血消肿、疏风化痰之作用。

四、骨结核伴有寒性脓肿、淋巴结核

中医辨证属阴证者,宜用回阳玉龙散热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淋巴结核患者也可以用蓖麻子、没药、大枫子、林鳖子、松香各等份,捣烂敷于患处。或用生半夏、生南星等份,捣为细末,以醋调敷。

[注意事项]

1、在运用本疗法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箍围药和赋形剂。就其基本原则而言,阳热证不得选用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的箍围药,以免助长火毒;阴寒证不得选用以寒凉药为主组成的箍围药,以免导致寒痰凝瘀不化。

2、调配箍围药时,要注意掌握好药物的干湿程度,以既不至于流淌,又不致于脱落为适宜。敷贴之后,箍围药应保持湿润,如果药已变干或脱落,则应随时更换,使其药力持续作用于患处。

[按语]

箍围疗法是中医外科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其使用的药物有截毒、束毒和拔毒的治疗作用而能箍集收束疮毒,故称之为箍围药。在治疗时,它又可借助于各种赋形剂的药性而增强其温通、活血、清解、消散等治疗作用,因此配以适宜的赋形剂调敷患处,也是提高疗效所不容忽视的。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