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早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

时间:2024-10-14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 所谓早期是指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并初步形成大变革时期,从而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在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儒家养生说。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就是我国古代养生大师,且为养生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孔子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另外,孔子对于饮食卫生还提出了某些宜忌问题,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从而明确指出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一环。除孔子外,孟子亦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养生思想,如他非常强调精神调摄,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的要求。孟子自己提出:“我四十不动心”,意思是在我四十岁后,要自己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不因情志所动,不为名利所惑,情不动则心安。不但孟子强调寡欲,荀子亦是这样,如《荀子·正名》谓:“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意思是,欲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又不可去、止,要“从所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

道家养生说。此指春秋战国时的“黄老”或“老庄”学派,至汉始称道家。道家学说虽以老聃、庄周为基,但其形成却在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数千人,以道家居多。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物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始者,物之初也。生之本,本乎自然,善养生者,当从虚中悟出生的道理来。

总之,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所有这些思想,促进了他们对生命来源的探索和卫生保健的讲求。

先秦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书中主张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吕氏春秋·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很长。”此外,《吕氏春秋》还提倡动形以达郁,即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如《吕氏春秋·尽数》里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而明确指出“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管子养生思想。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如他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其曰:“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此即为节欲存精。

《黄帝内经》养生观。《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此外,《内经》还对生命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在《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由上可知,《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和《内经》分不开的。

汉代的一些医学家。思想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充和发挥。

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观点。

华佗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医家,也是杰出的养生家,据《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首先,华伦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弟子吴普施行五禽戏法,至“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他在《金匾要略》里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同时还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神农本草经》是一部成书于东汉时代的中药专著,此书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一百二十多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在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道的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发展。于是乎,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的养生书充斥天下。还有不少的道家提倡迷信、妄图炼制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如在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出海找长生不老药,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自然,鼓吹和信奉炼丹、服石可使人不老不死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误服者多中毒暴死。故自汉以后,许多医家都指出乱服丹石之害。但也应看到,当时统治者的谋求长生,客观上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方法的探索。东汉时期的魏伯阳,即总结了前人经验,著成《周易参同契》三卷,阐述了炼丹的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所述炼丹之术,在化学史上有重要贡献,对气功的论述,至今仍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1973~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墓葬中发现一些养生的资料,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等,这批古书据学者考证,多数是战国中后期至秦初时期写成的。《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动,徒手运 #p#副标题#e#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技艺。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