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无害的“绿色手机”有还是没有?
时间:2024-10-16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自今年年初开始,国内的“绿色手机”之风越吹越烈。后来,又有不少专家公开说“根本没有绿色手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谁对谁非?消费者被搞糊涂了。
那么,手机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影响?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手机辐射等问题?带着广大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权威机构出具的资料,并听取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副主任、电磁辐射测试专家王南和清华大学副校长、电信专家龚克等专家学者的介绍,对手机辐射等问题有了些粗浅的认识。
符合标准的,就可以放心使用
据权威专家介绍,目前关于手机辐射,在一般公众中存在很多的误区,有人以为手机辐射很大,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使用的手机,工作频率主要为900兆和1800兆,不会像X射线那样产生离子辐射,更不像核辐射那样可怕,手机辐射一般称为非离子辐射。所以,专家们希望能把汉语中“辐射”一词改成“射频照射”,这种国际标准格式有助于减少人们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与“放射”、“核辐射”相联系。
世界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麦克强调说,在过去的20年中,全世界关于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实验共有289项,但没有一项科学成果发现这方面的证据。
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了“热休克”癌症理论,这是第一个将手机辐射与癌症相联系的理论。但美国癌症协会2001年已正式表态: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机电波因为没有电离辐射,且能量很低,不可能导致癌症。
到2001年为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非离子辐射防护委员会、英国移动电话独立专家小组、美国癌症协会等国际权威组织都表态:没有发现手机辐射对人体产生生物效应。
丹麦日前结束的一项历时13年的全国性研究表明:打手机与脑瘤、白血病、癌症之间联系的假设不成立。据了解,这项结果对当地的数十万手机使用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据权威专家介绍,前几年在国外也发生过一些官司,这些官司最后都由于医学界无法证明是由于手机的辐射造成的伤害而没有能够打下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起这类官司是可以打到底的。
任何无线发射装置都会产生电磁辐射,我们生活的环境到处存在辐射。问题的关键是辐射是否超过标准,只要不超过公认的安全标准,对人体的健康就没有影响。就像是人不会把手放进沸腾的水里,但却会毫不犹豫地把手放到温水中。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电磁辐射。
所以,作为一个手机用户,应该建立这样一个科学观念:符合标准的,就是健康的,可以放心使用。
辐射量有国际统一的安全指标
那么,显示手机辐射量的指标是什么,多高的指标是安全的?这一点,国际和国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即通过SAR值这样一个概念来对手机辐射进行量化和测量。所谓SAR,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缩写,就是吸收率,通俗地讲,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每公斤的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能量,单位是瓦/公斤。
目前,关于SAR的安全标准,欧洲为2瓦/公斤,美国为1.6瓦/公斤。在我国,已经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牵头,联合卫生、环保、广电、电力和信息产业五部委完成了《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最终草案,正在全国征求意见,其中有关手机辐射限值标准是1瓦/公斤。可以肯定的是,最后我们所颁布的手机辐射量值标准要比欧标和美标更加严格,以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据权威专家介绍,对手机辐射量值的测量是一门科学,应遵循国际规定的标准,并在专业环境中使用专门的检测手段进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空气中用功率测量设备所测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有些机构由于采取了不科学的测量方法,其得到的结果会相差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在我国,进行手机辐射量测量的权威机构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该机构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已得到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和国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负责向国内外机构和客户提供电磁兼容和电磁辐射测试、咨询和仲裁服务。该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内仅有的一套电磁剂量评估系统,可以用于手机对人体产生的辐射进行测量。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大厂商所有型号的手机,不论是何种制式和品牌的手机,均须经由该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电子干扰不等于电磁辐射
人们常会发现,当GSM手机放在话筒边上时,会出现噪音。那么噪音与手机辐射有没有关系?对此,专家介绍,GSM手机发射的是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容易干扰麦克风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受到干扰后,就会发出噪音。而电话线、显示屏对脉冲信号的敏感度比较强。所以这种干扰是由于脉冲信号引起的,并不是由于辐射功率大引起的。有的制式和品牌的手机即使没有干扰现象,辐射也仍然是存在的。因此,电子干扰不等于电磁辐射。
所有合格手机都可认为是“绿色”的
据权威专家介绍,在国外,绝对的“绿色手机”是不存在的,也没有这种说法。据权威专家介绍,自然界充满了背景辐射,最常见的电视、广播都是通过无线手段来传播的,广播、电视发明以来,大家的寿命非但没有缩短,反而变长了。所以,对电磁辐射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看它是不是真正造成了伤害,而不能盲目地排斥,因为辐射本来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据权威专家介绍,实验结果表明,目前上市的不论何种制式和品牌的手机,其SAR值是不相上下的。不过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型号的手机,它们的辐射是有差别的。专家介绍,手机辐射与制造商技术有关,这主要取决于手机天线、外型等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将手机辐射按不同制式分类,笼统地说这个是绿色,那个辐射大,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有商家寻求卖点、故意炒作之嫌。
事实上,任何电子设备如电冰箱、电视机等,包括无线通信设备都是有电磁辐射的,从这个角度讲,手机没有“绿色”神话,因为任何手机都会或多或少有辐射,只是量的多少的问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经国家权威机构监测过的手机,都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即每公斤脑组织接收的电磁波能量小于2瓦。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所有手机都是“绿色”的。
基站的辐射影响比手机还要小
据权威专家介绍,移动通信基站的辐射影响,不仅比电视台、电台、雷达站小得多,也大大小于手机的辐射。因为一般基站离地面有15到50米,属于远场辐射。在距离发射天线2到5米距离处,辐射就不会超过限值。另外,基站都会有严格的保护范围作为防护措施来减小辐射。
另外,辐射还与基站的数量有关系。专家认为,简单地说,基站越多,发出的功率越低,则辐射越小;基站越少,需要覆盖的面积就越大,则辐射就越大。
目前,GSM网络建设时间较长,发展较好,尤其是人口密集地区,建设的基站多。因此,GSM的基站辐射强度是很低的。
消费者更关心的不是技术,是应用和服务
目前我国两种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每一种网络都有与其相匹配的手机。GSM属于欧洲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在我国投入使用;CDMA是美国技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达成了引进协议,于今年1月8日一期工程才正式开通。CDMA网与GSM同属于第二代技术。
据权威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一共有172个国家和地区、400个运营商采用GSM网络;GSM全球用户数近7亿,占全球份额的74%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属于2.5代的GPRS,专家介绍,GPRS从技术上来讲是GSM的演进,它的速率提高了,可以提供将来往3代过渡的一些业务,像上互联网、发电子邮件、发送图片信息等很方便。现在常说的移动互联,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移动互联就是从GPRS开始,GPRS就是移动互联的第一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对技术原理并不感兴趣。就像人们到饭店里吃火锅,至于是用液化气还是用固体酒精作燃料,这都不重要,只要涮出的羊肉味道好,吃得舒服就行。不管采用哪种技术,只要让用户用得称心、用得放心就行。
那么,手机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影响?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手机辐射等问题?带着广大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权威机构出具的资料,并听取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副主任、电磁辐射测试专家王南和清华大学副校长、电信专家龚克等专家学者的介绍,对手机辐射等问题有了些粗浅的认识。
符合标准的,就可以放心使用
据权威专家介绍,目前关于手机辐射,在一般公众中存在很多的误区,有人以为手机辐射很大,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使用的手机,工作频率主要为900兆和1800兆,不会像X射线那样产生离子辐射,更不像核辐射那样可怕,手机辐射一般称为非离子辐射。所以,专家们希望能把汉语中“辐射”一词改成“射频照射”,这种国际标准格式有助于减少人们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与“放射”、“核辐射”相联系。
世界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麦克强调说,在过去的20年中,全世界关于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实验共有289项,但没有一项科学成果发现这方面的证据。
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了“热休克”癌症理论,这是第一个将手机辐射与癌症相联系的理论。但美国癌症协会2001年已正式表态: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机电波因为没有电离辐射,且能量很低,不可能导致癌症。
到2001年为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非离子辐射防护委员会、英国移动电话独立专家小组、美国癌症协会等国际权威组织都表态:没有发现手机辐射对人体产生生物效应。
丹麦日前结束的一项历时13年的全国性研究表明:打手机与脑瘤、白血病、癌症之间联系的假设不成立。据了解,这项结果对当地的数十万手机使用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据权威专家介绍,前几年在国外也发生过一些官司,这些官司最后都由于医学界无法证明是由于手机的辐射造成的伤害而没有能够打下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起这类官司是可以打到底的。
任何无线发射装置都会产生电磁辐射,我们生活的环境到处存在辐射。问题的关键是辐射是否超过标准,只要不超过公认的安全标准,对人体的健康就没有影响。就像是人不会把手放进沸腾的水里,但却会毫不犹豫地把手放到温水中。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电磁辐射。
所以,作为一个手机用户,应该建立这样一个科学观念:符合标准的,就是健康的,可以放心使用。
辐射量有国际统一的安全指标
那么,显示手机辐射量的指标是什么,多高的指标是安全的?这一点,国际和国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即通过SAR值这样一个概念来对手机辐射进行量化和测量。所谓SAR,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缩写,就是吸收率,通俗地讲,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每公斤的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能量,单位是瓦/公斤。
目前,关于SAR的安全标准,欧洲为2瓦/公斤,美国为1.6瓦/公斤。在我国,已经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牵头,联合卫生、环保、广电、电力和信息产业五部委完成了《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最终草案,正在全国征求意见,其中有关手机辐射限值标准是1瓦/公斤。可以肯定的是,最后我们所颁布的手机辐射量值标准要比欧标和美标更加严格,以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据权威专家介绍,对手机辐射量值的测量是一门科学,应遵循国际规定的标准,并在专业环境中使用专门的检测手段进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空气中用功率测量设备所测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有些机构由于采取了不科学的测量方法,其得到的结果会相差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在我国,进行手机辐射量测量的权威机构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该机构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已得到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和国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负责向国内外机构和客户提供电磁兼容和电磁辐射测试、咨询和仲裁服务。该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内仅有的一套电磁剂量评估系统,可以用于手机对人体产生的辐射进行测量。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大厂商所有型号的手机,不论是何种制式和品牌的手机,均须经由该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电子干扰不等于电磁辐射
人们常会发现,当GSM手机放在话筒边上时,会出现噪音。那么噪音与手机辐射有没有关系?对此,专家介绍,GSM手机发射的是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容易干扰麦克风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受到干扰后,就会发出噪音。而电话线、显示屏对脉冲信号的敏感度比较强。所以这种干扰是由于脉冲信号引起的,并不是由于辐射功率大引起的。有的制式和品牌的手机即使没有干扰现象,辐射也仍然是存在的。因此,电子干扰不等于电磁辐射。
所有合格手机都可认为是“绿色”的
据权威专家介绍,在国外,绝对的“绿色手机”是不存在的,也没有这种说法。据权威专家介绍,自然界充满了背景辐射,最常见的电视、广播都是通过无线手段来传播的,广播、电视发明以来,大家的寿命非但没有缩短,反而变长了。所以,对电磁辐射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看它是不是真正造成了伤害,而不能盲目地排斥,因为辐射本来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据权威专家介绍,实验结果表明,目前上市的不论何种制式和品牌的手机,其SAR值是不相上下的。不过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型号的手机,它们的辐射是有差别的。专家介绍,手机辐射与制造商技术有关,这主要取决于手机天线、外型等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将手机辐射按不同制式分类,笼统地说这个是绿色,那个辐射大,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有商家寻求卖点、故意炒作之嫌。
事实上,任何电子设备如电冰箱、电视机等,包括无线通信设备都是有电磁辐射的,从这个角度讲,手机没有“绿色”神话,因为任何手机都会或多或少有辐射,只是量的多少的问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经国家权威机构监测过的手机,都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即每公斤脑组织接收的电磁波能量小于2瓦。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所有手机都是“绿色”的。
基站的辐射影响比手机还要小
据权威专家介绍,移动通信基站的辐射影响,不仅比电视台、电台、雷达站小得多,也大大小于手机的辐射。因为一般基站离地面有15到50米,属于远场辐射。在距离发射天线2到5米距离处,辐射就不会超过限值。另外,基站都会有严格的保护范围作为防护措施来减小辐射。
另外,辐射还与基站的数量有关系。专家认为,简单地说,基站越多,发出的功率越低,则辐射越小;基站越少,需要覆盖的面积就越大,则辐射就越大。
目前,GSM网络建设时间较长,发展较好,尤其是人口密集地区,建设的基站多。因此,GSM的基站辐射强度是很低的。
消费者更关心的不是技术,是应用和服务
目前我国两种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每一种网络都有与其相匹配的手机。GSM属于欧洲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在我国投入使用;CDMA是美国技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达成了引进协议,于今年1月8日一期工程才正式开通。CDMA网与GSM同属于第二代技术。
据权威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一共有172个国家和地区、400个运营商采用GSM网络;GSM全球用户数近7亿,占全球份额的74%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属于2.5代的GPRS,专家介绍,GPRS从技术上来讲是GSM的演进,它的速率提高了,可以提供将来往3代过渡的一些业务,像上互联网、发电子邮件、发送图片信息等很方便。现在常说的移动互联,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移动互联就是从GPRS开始,GPRS就是移动互联的第一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对技术原理并不感兴趣。就像人们到饭店里吃火锅,至于是用液化气还是用固体酒精作燃料,这都不重要,只要涮出的羊肉味道好,吃得舒服就行。不管采用哪种技术,只要让用户用得称心、用得放心就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