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时间:2024-10-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儿童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重大。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青年和成年人罹患某些心因性疾病多与早年心理不卫生有关。所以心理卫生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按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简要谈谈这个问题。


??(一)乳儿的心理卫生

??从出生到一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为乳儿期。乳儿,顾名思义就是吃奶的孩子。就拿吃奶来说,有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现在公认,乳儿吃牛奶不如吃母奶,不仅营养上有差异,更重要的是母亲喂奶可以让小宝宝获得感情上的温暖。有人报道,国外有个育婴院,保育人员少,采取自动化喂奶的方法,到时候一按电钮就往孩子嘴里灌奶。结果孩于情绪很坏,患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后来增加保育人员,并规定抱起来让孩子自由地吃奶,还规定每天抱起来逗着玩玩,结果情况大变。有人还研究,即使同样让孩子吃母奶,母亲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母亲把喂奶当任务,孩子吃着奶,自己想别的,忙别的,这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如果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一边吃奶,妈妈一边微笑着,拍着,抚摸着,孩子就不仅吸进乳汁,而且饱尝了母爱,有利于健康情绪的发展。同时,乳儿吃奶要定食定量,每天喂几次奶,什么时候喂奶,都要有规律,不可孩子一哭就用奶头堵嘴。据研究,一个成人良好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往往与乳儿时期吃奶时的习惯有关。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说,孩子对情感的需要与吃奶的需要同等重要。因为乳儿正是情绪急剧分化、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如能多加关照,对培养健康的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孩子的环境要优美,经常更换不同色彩的纸带、气球或其它玩具,经常听优雅轻快的乐曲,要经常逗逗孩子,要经常抱抱孩子。有人说孩子不能抱,抱惯了放不下。这是可能的,但不能因小失大。因为经常抱抱孩子,不仅体肤接触,让孩子享受爱抚,有利于培养发展良好的情绪,而且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孩子一旦被抱起来,视野就会豁然开阔,绚丽多姿的外界信息就会大量映入眼帘,这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好处的。还有,乳儿从六个月起到一周岁,是心理活动急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能让孩子多和母亲接触,孩子容易培养良好的情绪;反之,如果让孩子长期得不到母爱,孩子就会夜惊、拒食、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发育缓慢。有人还认为,缺乏母爱和长大成人以后患神经症、精神病、心身症和病态人格都有关系。

??乳儿期的营养也十分重要,因为这时脑细胞仍在分裂增多。如这时缺乏营养,就会影响脑细胞的数量,也势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二)婴儿的心理卫生

??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如果孩子从小这也伯,那也怕,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

??(三)幼儿的心理卫生

??三至六、七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的长托在幼儿园,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幼儿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出于母爱之心,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珍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爱和溺爱混淆起来,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要啥给啥,说啥是啥,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子。这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欢欢乐乐,父母快慰,心情舒畅。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有害于孩子但心理健康。因为这样娇惯的孩子,大都任性,自我中心、自私、无礼,缺乏独立性,怯懦等。这样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另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这对他们长大成才也是有影响的。搞好幼儿心理卫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这个问题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都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的。有人甚至认为,这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今天吵嘴,明天打架,有的还拉着孩子盲目参战;还有的夫妻不和,把孩子夹在中间,拉来推去,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据一项少年犯罪的调查来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四岁丧母或丧父的人。另对135名少年罪犯调查,其中有40%的人出身于破裂家庭。在破裂家庭中,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2.正确对待相处理幼儿的口吃和遗尿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有4%,女孩大约有2%。口吃看起来是件所谓“小事”,可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待征。所以.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患了口吃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再是五岁以后的孩子尿床,这叫患遗尿症。遗尿症除少数是生理原因以外,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五、六岁的孩子尿床,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用羞辱甚至责骂的办法来企图治好他的遗尿症。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同时,因遗尿而受责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都是不奇怪的。成人尚“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更是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增长见识的。基于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尤其要讲清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孩子,骂孩子,都不是好办法,因为经常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更不易接受批评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假如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就会使孩子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评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父 #p#副标题#e#出气,或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改正错误。

??4、支持孩子多做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的天职,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们在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尝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有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常听有的父母说:“真气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就有主意了,就不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有人称这时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提法也好,有助于提醒家长和教养员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这时孩子要求独立,有时不太听话,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宜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硬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

??(四)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卫生

??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为学龄初期儿童。儿童在这个期间应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仅讲如下三点: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目前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还没完全处理好,给孩子入学造成不少适应性困难。因此,学校和家庭应重视这个问题。家庭应给孩子做入学准备,进行入学教育;学校要布置吸引孩子的环境,和蔼可亲地欢迎新生。比如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生活规律与学校大不一样,为了防止孩子突然造成适应困难,可在孩子入学前提前改变饮食、起居规律,使之渐渐与学校要求一致,尤其要教育孩子热爱学习,向往学校。如果学校能在准备妥善的基础上让幼儿园的孩子到学校参观,给孩子形成个好印象,也很重要。有些粗心的家长和不太懂儿童心理的教师往往不大注意这些问题,使有的孩子焦虑、恐惧、忧郁、压抑,失去了入学前那种天真活泼的面貌;有的形成“两面人格”,即在家在校表现两个样;更有的造成了“学校恐怖症”。一般说来,愉快的学校生活有益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如果让孩子把上学视为精神负担,势必有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2、不要培养“标准儿童”(normal child)。所谓标准儿童,就是一切听大人嘱附,一切按大人意图行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儿童一般比较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也可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样的儿童一般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也往往是父母盼望的形象。其实,这才是有问题的儿童。因为心理上及早过分防卫,一切按成人的指挥办事,一旦没有大人的指点,就会茫茫然不知所措,没有独立见解,没有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而且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要把孩子管得太严、过死。孩子淘点气并非坏事,往往淘气的孩子兴趣更广泛,知识面广,思考问题的路子更广阔,而且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所以教育儿童和对儿童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啥都管,啥都说,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它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生动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儿童。

??3、不要给孩子“加码”。现在小学生的课外负担普遍偏重,这已是应当解决的问题。可是,有的家长望子成材心切,还额外教孩子东西,给孩子加码,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另外,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去争那个一百分或第几名。实际上分数高低并不能完全显示其智力水平,更不能预示未来的成就高低。对小学生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切不可让分数把孩子压得直不起腰来,抬不起头来,将头脑束缚得死死的,更不可让他们完成力不从心的学习任务。

??(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成为较特殊的个体,一些父母的溺爱,使之养成不良的习惯、性格及道德上的缺陷。上海幼儿教育研究会曾对独生子女与大量独生子女作了对照调查,研究结果如表17-2。以上这些不良习惯,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严重,主要原因如下:

表17-2部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惯对照(%)

不良习惯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不良习惯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挑吃

70

40

任性

64

20

挑穿

27

10

不团结友爱

43

20

不尊敬长辈

27

3

胆小

50

27

不爱惜东西

44

17

独立生活能力差

33

8



??在生活方面,父母给予优厚的条件,过分关怀。饮食追求高级营养品导致孩子偏食、挑吃。穿着打扮追求华丽,甚至使孩子打扮成人化,特殊化。

??在教育方面,父母的溺爱造成唯我独尊,而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独生子女心理卫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独生子女本身无关,完全是因为教育方法造成的。家长应首先理解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应充分看到独生子女优点也很多,如遗传缺陷少,智力发育较快。只要注意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养育,独生子女一定能心身健康的成长。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