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谁考察过亲子互动的误区

时间:2024-10-16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副标题#e#

  对孩子同样的行为,父母用不同的养育方式处理就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不同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后继行为,这就是亲子互动。

  ——教育学博士、教授对谈中国新爸爸妈妈亲子互动的典型方式

  主持人:有一个故事,请大家看完后发表各自的意见。

  刚下过雨,地上有一些积水,3岁的点点正跟着爸爸妈妈往家走。突然“嗨”一声响,点点故意踩进了积水里,鞋子、裤子都弄湿、弄脏了,爸爸妈妈也未能幸免。

  如果你是点点的父母,这时你会怎么做?有两位父母的做法可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家长对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

  父母A:

  我很生气,会骂点点,还会忍不住打他,谁叫他故意的?如果不加禁止,下次他还会照样做。打骂孩子当然不好,我心里也疼啊,但我觉得还是要严格管教。否则,行为不好很容易惹人厌的。今天我对他严格了,他改了,那对他今后可是受益非浅的。虽然我们也知道3岁的孩子其实就是调皮,可做父母的不能纵容,不是说“3岁看老吗?”

  父母B:

  我会说孩子两句,但不会很在意,毕竟是小孩子嘛,不过贪玩罢了。我们小时候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吗?如果他不听,继续这样“恶作剧”,那我干脆不理他,小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你越是当回事,他就越得意,越要去干。何况书上不是经常讲2、3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吗?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硬来,他也会很倔,倒不如干脆不理他,他弄得没意思了,也就不做了。

  主持人:两位父母的做法是否妥当,请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教授和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徐博士给予具体评判。请专家跟大家聊聊,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父母到底怎么做才合适。先看专家给出的第一个观点:

  “积极拒绝”弊端最多

  陈教授:确实像父母A所说,现在就一个孩子,“谁不‘疼’啊?”可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疼”的方式,尤其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之所以将“行为问题”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里主要是指孩子在父母眼里的不好行为,比如,点点的踩水行为。那么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为什么这样做呢?真的有“恶意”吗?

  其实,“踩水坑”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都会做,或者曾经做过。在孩子眼中,那只是一滩水,是一个不同于“无水路面”的地方,走进去肯定不一样,肯定很好玩。2~3岁的孩子一般只会考虑到“好玩”,而不会去注意“脏”与“他人”的,毕竟其社会性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因此,孩子的本意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一旦成人对这个行为做出了反应,就等于给了该行为一个反馈,根据行为理论,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将决定该行为是否会再次出现。简单讲,就是如果一个行为得到了鼓励,那就可能还会出现;而如果得到了惩罚,则可能降低出现的频率。这里的鼓励与惩罚,决不是简单的表扬或者打骂,而是一种确实能让孩子理解的行为反馈。

  徐博士:我非常赞同陈教授的话,其实孩子最初的行为是无意的,只是出于一种好奇,一种天性,因为我们成人的作用才使得很多行为变得“故意”了。比如,父母A的做法是典型的“积极拒绝型”养育方式,一看到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就马上采取严厉地打、骂,以为这样的惩罚可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这种方式弊端最多,许多研究都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惩罚(即“积极拒绝”方式)越多,孩子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担忧及某些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的体验自然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不良行为,如退缩、攻击等。具体分析,表现如下:

  (1)“积极拒绝”方式无外乎“体罚、苛求、威吓、虐待、责骂”等手段,非常粗暴,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容易留下创伤。孩子年龄越小,越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越需要安全感,而“积极拒绝”则破坏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使孩子自小对世界产生不理解、不信任感。比如,点点在惩罚后会认为:“我怎么做什么都错啊!我怎么做都要挨打、挨骂!”结果,非但不能改变点点的“不良行为”,还让点点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干脆“坏”到底了——你不让我踩,我就偏要踩,反正都是打,还不如多踩两下。这也就是父母B所说的“逆反”。其实,在很多的儿童攻击性行为中,都有父母积极拒绝方式的影子。

  (2)父母在施以惩罚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榜样,一旦被孩子认同,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就不是简单的“踩水”问题了,而是真正的“行为问题”,诸如:打人、挑衅,甚至杀人等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及情绪问题,如冲动、易怒等。

  (3)这种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为了逃避伤害,孩子可能采取另一些不当行为,如谎言、外逃等。比如,点点可能会当着父母的面说“不踩了”,可父母一下不在,会更变本加厉地“踩”下去。

  陈教授:徐博士对积极拒绝的分析,正是我前面所说的“惩罚”问题。打骂是一种惩罚,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适当的方式,最多只能算简单的方式。孩子被“打”后是会变得“乖巧”,是因为他怕“疼”,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孩子到底是“明知而不为”,还是“不明知而不敢为”呢?很多时候,“动武”只让孩子记住了“痛”,而忘记了“为什么会痛”的根本原因;父母只强调了“以后还做不做?”却忘了教“以后怎样做才好”。在这点上,父母B也同样缺乏。

  主持人:看起来,父母B的做法似乎比父母A高明。

  陈教授:对,这也是我们即将谈到的第二种亲子互动典型方式:

  “冷处理”还需“热加工”

  主持人:2~3岁的孩子比较“逆反”,很多时候对他们“硬来”是不合适的。这就好比到了大商场,孩子赖着买玩具,大庭广众,打骂孩子总归不好,倒不如“冷处理”更妥当,干脆不理睬,孩子没了意思,也只好作罢。

  陈教授:“冷处理”确实是改变孩子行为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强调对行为问题的暂时搁置,既不鼓励、也不惩罚,就好像这个行为根本没发生。行为的延续总是需要“反馈”的,需要一个说法,而“没反应”恰恰让行为摸不清方向,反而会自然消退。比如点点的“踩水”,也许他确实有故意“恶作剧”的成分,如果你骂他,他觉得激怒了你,挺得意;如果你好言相劝,他觉得你注意他了,也有收获。他其实就是要个“反应”,要“引人注意”,这种心理在孩子中很常见。

  但对于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冷处理”就结束得了,一般还需要“热加工”,也就是在孩子没有了或者降低了行为冲动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最好能同时给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正所谓“有所破,有所立”,与其让孩子不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徐博士:我觉得父母B只要再多做一点点“尾声”的工作,就起到了陈教授所说的“热加工”的效果,那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都存在行为结果的问题,即使是像点点那样只是出于“童心”而出现的行为。如果他真是故意的,为了引人注意,当然“冷处理”的办法很好;但如果他只是出于“童心”,那么其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必须让他知道,否则听之任之,确实可能发生父母A所担心的后果——被人厌。

  主持人:有个母女互动的故事,可能会比较生动地阐述徐博士所强调的“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问题。

  我的女儿想象力很丰富,有一次她趴在阳台上,嘴里喊着:下雪了,下雪了!

  我很吃惊,4月天,南方哪来的雪?

  原来她正将雪白的餐巾纸撒下楼去。我当时很矛盾:说她吧,她已经撒了很多了,而且看她那么高兴,实在不忍心;可是弄得满地纸屑也不行啊!想了想后......

  “荧荧,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雪,是不是?”

  “是啊!”

  “天上下的雪落到地上,最后会化掉;而你下的雪,会不会化掉呢?”

  “哈哈,当然不会了,那是餐巾纸啊!”

  “那就让那些‘雪’随处飞扬吗?”

  女儿很聪明,立刻明白我的意思了,于是说:“妈妈,我待会儿会把它们弄干净的。”

  最后,母女俩一起下楼,将地上的餐巾纸捡干净。在做的过程中,妈妈又向女儿讲了一些环保的知识,还告诉她要懂得尊重环保工作人员的劳动。

  徐博士:这个妈妈如果只像父母A那样责骂孩子一顿,最多只能让荧荧知道这个行为在父母眼里是错的,但当“童心”发作时还不照样做吗?如果像父母B那样不理不睬,孩子则根本不会对行为有什么反思,如此“冷处理”就适得其反了。而故事中的妈妈恰恰能既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又帮 #p#副标题#e#助孩子找到了处理行为结果的办法,让孩子学习了自我负责。所以,对于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父母想要孩子改变,就得让他认识到行为的后果。

  主持人:父母B可以回家后让点点与自己一起清理衣服和裤子上的“污迹”,让点点在清理过程中体验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起应有的责任,学会弥补与改正的途径,得到“自我负责”的锻炼。

  陈教授:“自我负责”确实是孩子改善行为的关键问题。当父母与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帮助他去弥补过错时,孩子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孩子与同伴发生了冲突,把对方的头打破了,这时,即使你再把自己孩子的头打破来补偿也无济于事了。重要的是怎样帮助孩子去弥补过失,从中学习与同伴相处的规则!

  主持人:相对以上两种亲子互动典型方式,还有其他方式解决点点的问题吗?

  徐博士:当然有,像“预防”就是一种亲子互动的典型方式。但是,

  “预防”会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

  陈教授:采用“预防”方式的父母可能会这样做:在没有到水坑之前,就提前将点点抱在身上,远远地绕过水坑,让点点根本无法接触水坑,“踩水”问题不就没有了?

  习惯用“预防”的父母,实际上是将孩子“监控”起来,尽可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这种方式现在还非常盛行,以致使年幼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更不会处理与小朋友的交往。一旦习惯了“预防”的孩子,会逐渐变得软弱无能。

  主持人:小昊天的故事可以把“预防”的弊端描述得非常清楚。

  爸爸妈妈最怕昊天自己动手,你看:早上穿衣服,只要昊天自己来,就会很慢,结果就要迟到,所以从来都是妈妈急匆匆地给他穿衣;吃饭,如果他自己来,谁知道会到几点,于是奶奶负责“喂”;到外面去买东西,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或者弄坏东西,于是干脆爸爸将玩具柜台上的东西偷偷照下来(有几次差点被当作“商业间谍”),拿照片回家让昊天挑选......像倒水、洗脸等等,当然更不能让昊天干了。就这么,不知不觉昊天7岁入学了,结果天天出状况:今天上课弄翻铅笔盒,明天下课碰伤同学;一会丢了这个,一会又忘记那个......

  陈教授:其实就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而言,根据研究,主要有

  10种不当养育方式

  1.消极拒绝:对孩子漠视、放任、不关心;

  2.积极拒绝:对孩子体罚、苛求、威吓、虐待等;

  3.过度严格:严厉、顽固、强迫等;

  4.不当期待:对孩子过高期待,表现为“望子成龙”;过低表现为什么都“无所谓”;

  5.干涉过多:对孩子不信任,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等过多阻止、干扰;

  6.过度不安:对孩子有不必要的担心,不信任;

  7.溺爱:对孩子过分喜爱、纵容、迁就等;

  8.盲从:对孩子有求必应,没有原则;

  9.矛盾:对孩子的同一行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比如同样是踩水,今天高兴没有责骂,明天不高兴就暴打一顿;

  10.不一致:在孩子教养上,很多时候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孩子同样的行为,不同养育方式的父母就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不同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孩子后继行为,这就是亲子互动。

  主持人:最后,请徐博士给被孩子行为问题所困扰的父母出出主意。

  徐博士:解决孩子行为问题有3种方法

  第一种:告知与防范。

  将你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

  对于年幼的孩子,你怕他烫伤、触电或者吃下不该吃的东西,最好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不可能接触到,比如:放在高处、全面包装、锁入柜子等。

  第二种:询问与原谅。

  你不可能预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孩子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孩子知道,也会因为缺乏直接体验照样去做。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学会“询问”原因。

  “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很想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乐趣?”

  “你能告诉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吗?”

  “爸爸妈妈可能什么地方疏忽了,你能告诉我吗?”

  在询问的时候,最好先假设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样会减轻孩子的紧张与担心,而让孩子觉得你很亲切。千万不要用“定罪”的方式去问孩子:

  “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肯定是你故意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错了吗?”

  这样的问话,只会让孩子害怕、拒绝、逆反,因为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了孩子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而“询问”的真实目的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解孩子的思维轨迹与内心需要,不是要再次证明“孩子,你错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的,因为年幼的孩子根本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孩子不能给出合理的理由,你也必须学会“谅解”。

  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等待他告诉你“为什么”。

  第三种:弥补与共同改变。建议学学荧荧妈的做法,让孩子知道了错,更能有机会改正错误。

  主持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要理想地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你还可以到专门的儿童咨询机构,找专家一起讨论如何与孩子互动,效果会更好。

  最后,谢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主持人:本刊编辑部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陈国鹏(心理学教授)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 徐浙宁(教育学博士)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