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有碍孩子智力发育
时间:2024-10-20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面对顽皮的孩子,有的家长认为,打屁股等体罚方式会让他们长点记性。但是,近日国外有研究发现,体罚有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请关注——
中国有俗话“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说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岁—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岁—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体罚教育事与愿违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一点的孩子就罚站罚跪不让吃饭,大一些了还要加上手打脚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受到惩罚的越重,教训记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
那么,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有资料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
从这一组数据透露,“体罚”这一管教方式并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也并非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长期体罚抑制智力发育
俗话说:“3岁定终生。”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生命早期就逐渐形成了,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将来的学识多寡、事业发展,甚至健康状况。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孩子的智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暴力恐怖的环境中,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当然就更谈不上智商的良好发展。
对于长期体罚影响孩子智商这一研究结果,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荀焱也表示比较赞同,她补充说,大脑左右半球虽然具有不同功能,但两半球是协同工作的。孩子受到责罚,负责空间知觉、情绪、艺术欣赏等功能的右半球就会处于紧张、压抑和恐惧的状态中,这样势必影响左半球的功能,而左半球又主要负责言语、阅读、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长此以往,容易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事实上,对于平时打屁股之类比较轻的体罚,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同时,也有可能使孩子肾脏和身高受到影响。
而较早前已有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研究发现,对于体罚时间超过三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孩子成长需要轻松环境
外界环境因素不可轻视,为了孩子健康聪明地成长,家庭和学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李玲建议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多多激发孩子的兴趣,细心发现孩子的特长,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给孩子引导,对症下药,切不可动辄体罚。
而在学校,老师更要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教师如果对孩子动粗,在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会使孩子心中的教师形象扭曲,孩子对老师会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继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
精神奖励只奖不罚
那么对于孩子日常的教育问题,家长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心理咨询师荀焱给了以下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有遵守规则的意愿的,所以家长要常给孩子鼓励,而不是犯错就采取粗暴的责罚。尤其对于较幼小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要花费心思,不要只图打骂教育省事。
另外,荀焱提到“只奖不罚”的办法。奖励要有一定讲究,对于孩子好的表现,父母应该注重在精神层面上的奖励,努力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认同感。
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奖励最好能与具体的事件相结合,不要只是“孩子你好棒”之类的泛泛而谈。孩子有了正向行为,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积极引导。
而当孩子犯了错误,“不罚”是要求家长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采取忽视、淡化的态度,不在孩子的错误上强化和追加。同时,家长还必须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教给孩子一些更高级的认知技巧,给其正向的引导。
中国有俗话“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说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岁—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岁—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体罚教育事与愿违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一点的孩子就罚站罚跪不让吃饭,大一些了还要加上手打脚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受到惩罚的越重,教训记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
那么,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有资料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
从这一组数据透露,“体罚”这一管教方式并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也并非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长期体罚抑制智力发育
俗话说:“3岁定终生。”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生命早期就逐渐形成了,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将来的学识多寡、事业发展,甚至健康状况。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孩子的智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暴力恐怖的环境中,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当然就更谈不上智商的良好发展。
对于长期体罚影响孩子智商这一研究结果,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荀焱也表示比较赞同,她补充说,大脑左右半球虽然具有不同功能,但两半球是协同工作的。孩子受到责罚,负责空间知觉、情绪、艺术欣赏等功能的右半球就会处于紧张、压抑和恐惧的状态中,这样势必影响左半球的功能,而左半球又主要负责言语、阅读、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长此以往,容易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事实上,对于平时打屁股之类比较轻的体罚,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同时,也有可能使孩子肾脏和身高受到影响。
而较早前已有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研究发现,对于体罚时间超过三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孩子成长需要轻松环境
外界环境因素不可轻视,为了孩子健康聪明地成长,家庭和学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李玲建议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多多激发孩子的兴趣,细心发现孩子的特长,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给孩子引导,对症下药,切不可动辄体罚。
而在学校,老师更要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教师如果对孩子动粗,在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会使孩子心中的教师形象扭曲,孩子对老师会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继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
精神奖励只奖不罚
那么对于孩子日常的教育问题,家长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心理咨询师荀焱给了以下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有遵守规则的意愿的,所以家长要常给孩子鼓励,而不是犯错就采取粗暴的责罚。尤其对于较幼小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要花费心思,不要只图打骂教育省事。
另外,荀焱提到“只奖不罚”的办法。奖励要有一定讲究,对于孩子好的表现,父母应该注重在精神层面上的奖励,努力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认同感。
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奖励最好能与具体的事件相结合,不要只是“孩子你好棒”之类的泛泛而谈。孩子有了正向行为,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积极引导。
而当孩子犯了错误,“不罚”是要求家长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采取忽视、淡化的态度,不在孩子的错误上强化和追加。同时,家长还必须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教给孩子一些更高级的认知技巧,给其正向的引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