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幽默化解尴尬
时间:2024-10-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贺信
“你怎么对得起你穿的NIKE啊,NIKE的标志是钩钩,你还是得叉叉,下次再错我让你穿特步,特步就是叉叉……”国庆期间,“麻辣教师”邓睿将整理出来的“麻辣语录”发到论坛上,引起网友热议。“麻辣教师”用幽默缓解矛盾,使课堂更加和谐。
在办公室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一些幽默对话也能减少冲突,带来别样乐趣。你有一个幽默轻松的办公环境吗?哪些语录让你印象深刻?
想说幽默不轻松
瑞娥 杂志编辑
上学时自以为很有幽默细胞,这点也得到许多同学的认可,于是参加工作后准备发扬光大,以此迅速融入新的集体,不料事与愿违,我的幽默竟然遭遇水土不服。
“你说完了?”每每我自鸣得意幽完一默,同事们常常不知所云,没听明白。
“我们厂这些工友文化水平低,有的即便在外面混了个水货大专文凭,实际也就初中程度。你的幽默太雅,他们听不明白。”厂里一位校友前辈给我指点迷津。我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幽默”——它是说者与听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双方的“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配套,幽默才能变成笑声。不然,就像对盲人丢媚眼,你眼睛累得抽筋了,他也不会有什么反应。
厂里人不是没有幽默感,他们有自己的幽默大师,那几位大师经常说些与性相关的“荤话”。虽然很直白,可一群工友却都被逗得前仰后合,像吃肉般享受。
后来厂子垮了,我先后在几家文化传播公司工作过。文化人毕竟不一样,大多数都能不时幽上一默,虽然其中不少是“抄袭”于网络的。我通常不屑于改编借鉴,平日偶有几句出彩的幽默,都是绝对原创。可“幽”着“幽”着,坏了,老板或者领导得到了“线报”——小徐经常私下说“怪话”。于是我被叫去做“私人访谈”,问对公司有什么不满?我当时很茫然,后来终于悟出来了:国人大多心思缜密,爱听弦外之音,所以幽默常常被理解为讽刺。
“严肃点!”为了避免领导对我不必要的操心,也为了不累着喜欢“汇报”的同事,每当我忍不住又要“幽默”时,便在心里提醒自己克制。
好在网络提供了平台,我常常去某论坛发些幽默文章。一次,将已经发表过的一篇文章贴了上去,斑竹私下对我说肯定会轰动。果然回帖如潮,绝大多数骂我是“卖国贼”,原来许多人看不懂我的“反讽”,我莫名其妙沦为了“汉奸”。好在不是战争年代,不然或许我早被愤青们“正法”了。
#p#副标题#e#“灭火”还靠脑筋急转弯
京晶 办公室主任
张姐,40岁,是办公室里的活宝,哪里有她,哪里就笑声不断。有时候双方本来剑拔弩张,让她一句话,生生就能给泄了气。
一次,小王带儿子来单位玩。这孩子特淘气,一错眼珠的工夫,就把电脑的鼠标摔坏了。小王大怒,抬手照着孩子的头就是一巴掌,那声音比打响鞭还脆。这下手也太狠了,我刚想张嘴,就见张姐“噌”地跳起来,指着小王的鼻子大叫:“你干嘛打孩子,你的手怎么这么欠?”这一嗓子,同事们全蒙了,小王这个愣头青更是气得眼睛喷火。又见张姐指着孩子,不依不饶地说:你知道你这一巴掌起什么作用吗?你这孩子原本可以当大学教授,就这一巴掌,把个好端端的大学教授给打没了。周围的同事哄堂大笑,小王也乐了:“大学教授,他有那个脑袋,太阳就得打西边出来了!张姐你可真会说话。”
一场纠纷,就被张姐给化解了。事后,我对张姐说:“今天真够悬的,我当时汗都出来了。”张姐说:“我就见不得打孩子,但话一出口,也觉得冒失了,可又不好意思把话收回去,于是就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我们有一个副总,中年有为,风度翩翩,是不少女职员的梦中情人。有一个叫小月的女孩总爱和他套近乎,引得同事们议论纷纷。老总让书记提醒他一下,书记就有点犯愁:这事儿可让他怎么开口呢?
那天,我们仨在副总办公室聊天。小月兴冲冲地推门进来,一看我们在,觉得很尴尬,就悄悄地退了出去。副总顿时也有点不自在。
过了一会儿,只见书记似插科打诨般,念了一句苏小妹给秦少游出的对联:“闭门推出窗前月”。我悄悄瞄向副总,见他若有所思,片刻后接了句“投石击破水中天”,然后笑着说:“这秦少游还得感谢苏东坡呢。”两个人心领神会。
没想到,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一个对联,含蓄地表达书记的提醒,副总也含而不露地接受了。从此,副总注意自己的言行,把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办公室的幽默,就像职场中的润滑剂,不但能活跃气氛,给生活带来乐趣,而且还能巧妙地化解矛盾,传递信息。
#p#副标题#e#听得懂上班族“黑话”
强尼 总监
不能不承认,即使对工作狂来说,上班也是件辛苦的事,哪怕你什么活也不干,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8个小时,骨头也要酸了,哪里比得上在家里想坐就坐、想躺就躺、想吃就吃惬意。既然如此,何不把工作环境营造得温馨舒服点,让大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心情好了,干劲足了,效率也提高了。
身为总监,又比下属们大了十几岁,难免容易让人有距离感。其实下属们不知道,我也天天上网、积极学习、与时俱进来着。比如,年轻人很喜欢说“上班族黑话”,互相之间开些善意玩笑,偶尔冷嘲热讽一下,我也能听得懂——善于社交=能喝酒;观察能力强=经常打小报告;思维敏捷=能迅速找到借口;进取向上=常请客吃饭;复杂工作上逻辑清晰=能把困难工作推给别人;事业心强=暗地里害人;为人随和=随时可以解雇;工作第一位=丑得没人约;沟通能力强=常打电话聊天;踏实忠诚=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工作;富有幽默感=能讲很多荤笑话……
有时,这些“黑话”确实能在不伤害本人自尊的情况下,发泄一下其他员工对他的不满,给坏情绪找到一个出气口。听的人不难过,说的人又能偷着乐,整个氛围也和谐了。所以,就算我能听懂,往往也不会点破,只是心里暗暗骂一句:“这小子,耍小聪明!”
总体上,我很赞成这些“职场狐狸”的另类表达,不太会破坏办公室气氛。当然,这也要对话双方势均力敌,有人出招,有人接招才行,否则说了也是白说。所以,我有时会点拨一下“菜鸟”,请他们适当提高点职场情商,听懂别人委婉谈吐中的真实想法。
比如,“也许我也可以加班把事情做完”,意味着他心里想的是“你要我干到几点?还让不让我活了?!”“真的吗?”一般说明对方并不相信,他想说的其实是“胡说八道!”一句“我当然也很关心”其实是“谁有空管这事啊!”“我会试着把这件事情插进工作进度中”,看上去态度积极,实际上却是对“你小子怎么不早一点交待?”的抱怨……
我这个总监,除了督促下属干活,还要承担一部分人生导师的作用,有点累。但也正因为我有人情味儿,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我要“以德服人”,呵呵。
#p#副标题#e#“小沈阳”对决“周立波”
锡众 办公室主任
普天下的办公室都有一个通病:只要老板在场,空气瞬间凝固。若要谈笑,也只有老板自己敢谈笑。
等老板离开后,空气才会清爽起来,大家的心情也由多云转晴。如果这时候再有一二个搞笑高手,来一些幽默的对话,就更有乐子了!
我们办公室历来就不缺这样的“笑星”。被誉为“本土马三立”的老马去年退休后,最近又来了两个“活宝”:一个貌似在央视春晚表演小品“不差钱”而红遍中国的小沈阳,一个神似对央视春晚不屑一顾的“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两人说学逗唱,样样在行。和他们在一起上班,还真是其乐无穷!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不用黄段子哗众取宠,也不会争风吃醋。即使相互斗嘴,双方唇枪舌战中也颇为温文尔雅。
记得有一次,“小沈阳”调侃“周立波”——说他应聘时,面对考试官“你属于哪一类型的人”的发问,竟然回答“我不是随便的人,但随便起来就不是人!”同样,“周立波”也时不时会爆“小沈阳”的料——例如说他有一次接待不认识的客户,为了显示有教养、有礼貌,开场白一连说了三个“贵”字:“请问贵先生贵姓找我有何贵干?”
如此互相调侃,与其说是在攻击对方,不如说是在“打情骂俏”!此外,他们嘲讽“做官的”,挤兑“自己”包括打“擦边球”也很有一套。像“什么叫恭维?就是对上要恭、对下要威”“我唱歌绝对不会把狼引来,只会把狼吓跑”“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等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也全都出自他们之口,可见他们很具有学习能力,实力非同一般哦!
至于谁的人气更足?能否分个高下?办公室有人提出让“小沈阳”和“周立波”打一场擂台,以示公平竞争,但我认为实在没有必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再说,两人的风格各有千秋,又都善于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调节气氛,化矛盾于无形……有这样两个人见人爱的“开心果”,何苦还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呢?
#p#副标题#e#办公室里有个开心果
成语 职员
2007年夏,单位里招聘了一批80后见习员工。这些初涉职场的新人,初生牛犊不畏虎,似乎什么都懂,什么话都敢插,给本来死气沉沉的办公室带来了生气。尤其是在吃午饭的时间里,整个办公室只听他们叽叽喳喳,高谈阔论。
那时,康震教授正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苏轼》,我很喜欢看这类节目,就与一个同事说起此事。小顾见状,走过来插话了:“苏轼!我知道,他又叫苏东坡。”一旁的小叶来劲了,冲着小顾讥笑道:“又来了,你肚子里的东西倒蛮多嘛。那我考考你,‘三苏’是说哪三个人?”只听小顾马上脱口而出:“爸爸叫苏联,儿子叫苏东坡,女儿叫苏格兰。”我与同事顿时面面相觑……不待我们缓过神,只听小叶笑着骂道:“低能啊!苏家都跑到英国去了。”小顾不示弱:“你这也不知道呀,苏格兰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小妹。”
我们再也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我看到小顾一本正经的模样,不敢相信他开玩笑可以开到这个份上,彻底被雷倒了。
从此,我对浑身都是幽默细胞的小顾留了心。一年后,这批新人羽翼渐丰,有的跳槽了,有的调走了,有的升职了,只有小顾被我们留了下来,因为大家都从内心里喜欢他。工作再紧张,身边有个“活宝”在,就会不时爆出一阵一阵的笑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