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靠养生 日常生活寻秘诀

副标题#e#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医学水平也在快速进步。虽然很多以前的顽疾都一个个迎刃而解,但人的总体寿命依然是个无解的难题。每个人都希望能延年益寿,医学方面如果暂时无法取得太大突破,那我们就得在生活中总结出延寿秘诀。

生活中的延寿秘诀

1、选择朋友

多项研究发现,肥胖具有社交传染性,如果朋友有人肥胖,那么你的肥胖几率会增加57%。所以,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做朋友。

2、彻底戒烟

英国一项为期50年的研究发现,30岁时戒烟可增寿10年;40岁、50岁和60岁时戒烟,可分别增寿9年、6年和3年。

3、结婚

多项研究表明,结婚者比独身者更长寿。这与结婚带来更多的社交和经济支持不无关系。

4、减肥

减肥可降低糖尿病、心脏病等致命疾病风险。多摄入膳食纤维和经常锻炼可有效减肚腩。

5、经常运动

经常运动可降低心脏病、中风、糖尿病、某些癌症和抑郁症危险。建议每周中等强度运动2.5小时。

6、保护DNA

会随着人体衰老而缩短的端粒(染色体末端)越短,人就越容易生病。合理饮食和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可提高一种加长端粒的酶的水平,保护端粒。

7、做事认真

一项为期80年的研究发现,做事认真负责的人不仅注重细节有毅力,而且更善于保健,人际关系更牢靠,事业更成功。

8、结交朋友

澳大利亚最新研究发现,交友有益长寿。与朋友较少的人相比,老年“交际花”10年内死亡率更低。 #p#副标题#e#

9、午后小睡

午睡有益长寿。一项涉及2.4万参试者的研究发现,经常午睡可使心脏病死亡危险降低37%。

10、地中海饮食

一项对涉及50万人的50项研究的统合分析发现,以水果、蔬菜、全谷食物、橄榄油和鱼等为主的地中海饮食可显著降低新陈代谢综合征危险。

11、饭吃八分饱

研究发现,日本冲绳岛居民长寿秘籍与其多蔬菜低热量饮食习惯有关。他们遵循“饭吃八分饱”的原则。

12、适度饮酒

适度饮酒有益长寿。美国心脏协会建议,男女每日饮酒量最好分别不超过1杯和1-2杯。从不喝酒的人最好别饮酒。

13、丰富的精神生活

一项以65岁以上老人为对象的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精神生活丰富的老人,其关键免疫蛋白水平更高,死亡率更低。

14、宽容大度

长期生气会降低肺脏功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等疾病危险。而宽容可减少焦虑、降低血压、使呼吸更顺畅。

15、生活有目标

日本一项为期13年的研究发现,目标较为明确的人其中风和心脏病等疾病死亡率更低。

16、重视营养而不是卡路里

减肥并不仅仅是减少卡路里。大脑需要营养物质,而不是卡路里。人的大脑会不断的发出“吃”的指令,直到获取了足够的营养。能够帮助瘦身的食物有:酸奶,坚果,谷物,水果和蔬菜。虽然其中有一些食物的卡路里很高,但它们同时能提供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p#副标题#e#

17、饭后2小时吃甜点

这并不是指完全取消餐后甜点,而是不要在饭后立即吃甜点。糖分会破坏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应该避免餐后马上吃甜食。吃甜点的最佳时间是餐后两小时。同时,选用黑巧克力作为甜点,因为“类黄酮与可可在一起能够加速脑部血液循环和流动,可以起到明目的作用。

18、早餐要坚持吃

不吃早餐的人,肥胖的几率是常人的4倍。如果不吃早饭,人的身体会通过降低代谢来补偿饥饿,从而导致身体代谢失常,这样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19、要壮,不要瘦

太瘦是影响人体应对病痛或伤害的最大因素。身体虚弱的人不能有效地自我修复。因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身体锻炼,包括心肺运动和柔韧训练。

20、不吃白色食品

保健瘦身的最佳方法是不吃白色食品。大多白色食品(面包、大米、面条、糖、面粉等)主要是由精制碳水化合物构成的。不过蛋清、菜花和鱼之类的白色食物,还是应该经常摄入。

21、西兰花蒸着吃

西兰花富含重要的营养成分,具有清肝和抗癌的功效,是所有蔬菜之王。为了充分发挥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功效,应该在烹制前5—10分钟清洗并切好。比起水煮,选择清蒸或微波的烹饪方式更有助于保留其中的抗癌成分。

22、每天补充维生素D

最新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以控制食欲并有助增强脂肪代谢,在减肥中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维生素D还有助增加身体对钙的吸收、增强免疫力、减少炎症并预防多种癌症。近75%的美国人患有维生素D缺乏症。火腿、金枪鱼、鲭鱼都是维生素D的绝佳来源。

23、用体重计算喝水量

多喝水对于健康至关重要。一个人体重(磅)的一半,就是他每天应摄入的水量(盎司,1盎司等于28克)。

24、绿茶作补充

喝天然绿茶是保健瘦身的绝佳方法。饮茶不仅能增进身体代谢,还能补充诸如儿茶素等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

25、每天睡够7小时

缺乏睡眠会加速人体老化并影响减肥。大脑在疲劳时需要碳水化合物,这将影响人的判断力。为了保护身体器官的各项重要机能,我们每天需要至少7小时的睡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